需要各種邀請碼請進!!需要各種邀請碼請進!!需要各種邀請碼請進!!(在進入前先了解裡面在幹嘛也無妨
Clubhouse 誕生於 2020 年 4月,因疫情期間宅經濟旺盛廣為流傳,2020 年 5 月取得風投 1200 萬美元投資後,更是盛行於美國矽谷圈,截至 2020 年 12 月,已有 60萬註冊用戶。2021 年,因特斯拉總裁 Elon Musk 受「 GOOD TIME」俱樂部的採訪後,Clubhouse的知名度顯著提高。而台灣普遍開始盛行期間為一月底,不到一週時間,許多藝人KOL都已在 Clubhouse 上。
簡單來說,就是跟風(我也是XD)
媒體報導標題總寫「矽谷名人、藝人都在玩」,加上難取得的「邀請碼制度」,不是任何人想盡就可以進入的,被說是「精英俱樂部」真的不為過,也難怪大家會搶破頭想進入。
都是「聲音經濟」,但 Clubhouse 是可以同時許多人一起談話,比起 podcast 都事先預錄好,由少數人單向傳遞資訊, Clubhouse 更有互動性、談話角度也較廣泛,可以同時與許多人交流。
請已加入的朋友從通訊錄名單中直接邀請你(需要邀請碼);
先註冊,朋友可在 Wait List 上直接將你加入(不須邀請碼)
不得不說,邀請制度一直是讓我趨之嚮往的,說的是本身這個機制
在去年研讀《成長駭客》(可見我過去的推薦書單)了解這個手法後,就很想看看實物操作上的形式,其利其弊,畢竟不是所有產業所有服務都適合,且採取這個手法本身就有很大的風險,稍微沒有控制好,可能導致:沒人參與?負面形象?相反也可能是:大家廣受邀請,制度無效?
互聯網界的例子是:中國的最大問答平台「知乎」,在最開始推出時也是使用邀請制度,使用者無法直接註冊帳號,需要先取得邀請才能進入。已註冊者若在平台上互動活躍,則可獲得更多邀請碼(Clubhouse 目前也有這個機制,所以我越來越多邀請碼XD)
簡單先說明,Clubhouse 的運行機制就是:由開 Room 者當主持人,可以有很多人同在一個 Room 中,想發言時需要先按舉手鍵,由主持人決定是否可以發言,達到多人交流,以下分為三點跟大家說明 Room 的特點
基本上不會有所謂「言論審查」的問題,所以在Room 內想聊什麼都可以,個人覺得最大的優點是:可以「降低與大神們的距離」,因為許多社群大神、新創團隊、藝人KOL等都在線上,我剛進去就聽了很多場社群大神傑哥、電商人妻、張嘉玲的分享;也有 Dard 團隊如何徵才;創投怎麼看新創團隊;新創如何徵才、管理團隊等等議題。那些過去需要參與講座、課程才能獲得的資訊,現在在 Clubhouse 都能輕易接觸。
此外,還有一大好處是:「沒有國籍邊界」,因為都是在線上運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被網路串聯了,可以跟對岸Chinese談兩岸議題(在被ban之前啦)、也可以跟西北大學行銷所同學聊聊職涯,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網路、有語言即能溝通,也算是一項科技進步的優勢。
意思是,當你進去又出來一個 Room 後,那個 Room 便會消失在你的列表中,也就是你回不去的意思,原本應是個貼心的設計(覺得你不需要了才會出來),卻也造成你無法再返回的情境,加上在 Clubhouse 上的所有內容都是聲音而已沒有文字,除非有錄音備份否則無法紀錄任何在 Room 中談話的內容,引起了一個議題:「知識焦慮」
這是 Clubhouse 剛爆紅時,許多知識創作者在討論的問題,因為「只能用聽」的特性,許多人可能會對於他聽很有料的內容感到有些患得患失,擔心自己是不是聽完就忘了,沒有文字記錄下來,彷彿沒有獲取到知識般,會引起閱聽人的焦慮。
而我本人的經驗是,畢竟每個人的接收知識方式不同,如果聽到很有料的內容,我會立刻開啟我的線上筆記程式 Notion 記錄下來,若有想了解更多的,可以上網自己補充紀錄;畢竟聽 Clubhouse 其實就跟之前聽 Podcast 類似,雖然單純聽過不一定可以馬上記得,但可以轉換為自己習慣紀錄的方式,轉換為自己可以收藏的內容。
前面有提到:開 Room 者會擔任主持人的角色,可以決定讓誰來發言,這時主持人的主職功力就十分重要,畢竟 Clubhouse 是公開讓大家分享交流的地方,會進入一個 Room 觀眾也都是看 Room 的標題就決定加入,但 Room 中實際談論的內容就會依照主持人+舉手發言的「講者」決定,主持人的重責大任就是要「維護 Room 的秩序、與發言的講者有互動性的談話,確保交流內容合宜且合乎主題」;反之,如果主持人不會主持,很容易讓 Room 內討論話題 ”走歪“ 或是變得沒有內容。
而如何決定哪些人可以發言呢?通常主持人都是單看 Room 內參與人員的 bio(個人檔案自我介紹)而定,畢竟那是唯一一個可以讓他人認識你的管道,因此又引起另一個議題,認為當每個人都在 bio 加上自己的工作/學歷經驗時,是否又會造成所謂「話語霸權」的問題,當 Room 中有他人的學經歷較為豐富時,主持人勢必會優先將發言權交給他,期待產出更有內容的分享,而當你沒有在 bio 填上自己最有利的或相關經驗時,就較不容易被看到,可以說是另一個競爭的世界啊...
—————————————————上集結束———————————————
因為可以分享的觀點太多,故分為上下集與大家分享,
下集內容為:
有興趣看更多的朋友歡迎追蹤~~
———————————————👇🏻邀請碼底加👇🏻——————————————
#btw 有需要 Clubhouse、SoundClub,或是近日新崛起的 Dispo,任一 APP 的邀請碼,
可以私訊IG跟我說:🌟科技趨勢|商管知識|個人成長 👉🏻 20_marketing_note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