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烏龜的七個秘密:歐陸最暢銷自我凝聚練習,讓平靜安穩由內而生
Die 7 Geheimnisse der Schildkrote: Den Alltag entschleunigen, das Leben entdecken
作者:龍悠, 朗諾德.史威普
書籍詳細資訊與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861
(感謝遠流出版社的閱讀邀請)
2020年,紛紛擾擾的一年,因為COVID-19,很多人比過往更加焦慮與憂鬱,這時候更該閱讀這一本書,學會重新往內心尋找平靜,緩和各種焦慮。
這本書透過烏龜-庫瑪的故事,透過他與森林中不同動物的對話,在各種動物中,找到我們每個人不同特質的影子,他們對生活的疑惑,常常也是我們的迷惘與困惑。
為什麼我們容易有壞心情?
「人無法從容自在,往往正因為總在替自己的壞心情找代罪羔羊。」
「自己也難免受身邊的人言行刺傷,不過是否要以傷痛或憤怒回應,卻永遠是個人的選擇。」
每件事情都是中性的,只要你認為那件事情跟自己沒關係,那就沒有關係,就不會產生傷痛與憤怒。
有些狀況下,當情緒跑在你的理性之前,很有可能,是因為你遇到了你的「心靈過敏原」,也就是當下的事件,或許是個引爆點,但往往你有更深層的原因,讓你遇到類似的狀況,不自覺得發脾氣。
心靈過敏原,指的是會對於某些特定的情形或人物,在思考或情緒上產生極度的誇張反應。
用幾個生活狀況,來表現何謂心靈過敏原和問題的根源:
- 跑郵局的時候因為人多到大排長龍,只好慢慢等待。(困擾:缺乏耐心)
- 孩子回家時帶了張糟糕透頂的成績單。(困擾:成就的期盼、對未來的擔憂。)
- 鄰居表示即將要搬家,因為他們終於實現夢想,擁有了位於高級社區的獨棟透天厝。(問題:嫉妒。)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我不要嫉妒、憤怒、暴躁、欠缺耐心、固執己見!
無論是餐點上的太慢、工作不順或一早醒來發現額頭上冒出一顆痘痘,其實最終都是因為自己對於生活「應有面貌」的固執預想,才造成了種種阻礙困難。
這些情緒,都是來自自我的執著,所以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放下自我。
而自我,就是那些拘束我們的觀念,也就是我們對事物,所投射「應該」的樣子。
我們都知道要追求平靜、追求慢活,但為什麼我們慢不下來?
很多人無法重拾慢活節奏,背後都有幾項內在因素:
1. 害怕空虛:越早提起勇氣面對空虛感,也能越快發覺看似空虛之內所蘊藏的豐富踏實感。
2. 缺乏耐心:不滿足於平靜的性格在我們的文化中卻被視為充滿幹勁和領袖特質。
3. 擔心錯失:無法參加某場研討會、出席某個派對或百貨公司的開幕,變擔心「錯失了什麼」。
4. 執著於「自我重要感」:別人請求幫忙,從中得到認同感;行程滿檔的行事曆意味著自己很成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越是急著完成一件事情,越是事倍功半,可能是開始學習瑜伽後,更學會專注在當下,完成所有的動作,也深深體會到「慢,就是快」,當你急,容易受傷,受傷了,你可能必須暫停所有的練習,可能在停止的時間內,因此退步一點,但是若是一點一點,慢慢來成長,說不定進步更快。
你重視你自己嗎?你為自己留下多少時間呢?
試著回顧這兩天,你各花了多少時間在這些項目上:
- 和伴侶一同共度
- 和家人共處
- 發展才藝和鍛煉能力
- 和珍視的好友共度
- 自在的感受自我、享受生活
以上的這些時間,有佔你的總時間的一半嗎?還是只有幾個小時?是因為手邊實在有非常重要的事物,根本騰不出多餘時間?
我們一直沒時間,常常是因為,我們沒有釐清處心中到底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東忙西忙,不問問心中,而是不斷從生活中去尋找、不斷忙碌。
所以,「了解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就等於掌握了全天下的時間。」
我不知道我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是我內心真正的渴望?
很多人都說,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心渴求的目標,在書中有些問題,可以幫助你釐清。試想一件事情作為你的目標,這件事情:
- 雖然有些替自己的成功而開心,但是否同時也有些感傷這趟歷程走到了盡頭?
- 是否因為完成目標而心滿意足?
- 完成目標之後的生活是否有所改變?
- 還是現在難以就這些問題作答,因為真心渴求的目標早就等著自己展開行動?
我知道目標很重要,但又該如何設定目標?
在設定目標時,很熱血也會很平靜,我自己的經驗是,設定目標也是一種自我對談的方式,追求自我肯定與寧靜,在這邊分享書中我個人覺得特別受用的一些小秘訣,讓你可以設定「好目標」:
- 切記以正面肯定的字句訂目標!「我不要...」不是理想的目標,因為刪去法無法提供前進的方向。
- 切記:目標不應該是比較!「希望我在...方面能更...」不是理想的目標,因為「更厲害」到底是多厲害?實在難以定義。
- 切記:目標要能夠憑一己之力實現!例如,樂透中獎不算是目標,它不過是種希望。
- 要提防「達標之後的副作用」。實現了真心渴望的目標之後,生活也會改變,註定會有所失去,這點必須謹記在心。
人時常以為只要終於自己繼續努力就能達成目標。可是唯有不自我欺騙才可能忠於自我,換句話說,我們要追尋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渴望,不要追尋自己從未主動選擇的目標,因為這種目標都只是別人的夢想而已。
我知道要認真時,卻忍不住耍廢,我心中有兩個聲音、兩個靈魂,怎麼辦?
我們內心的焦慮與混亂,很容易出現在,心中像是同時出現了小惡魔與小天使,也就是內心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靈魂、不同的聲音,不願意彼此合作。
其實這些自我內部的溝通不良是很正常,每個自我抱持的目標都有其正向目標,即使是偏黑暗的想法,都是為「自己」好。
要維持內心的穩定,就需要加強內在的自我溝通:
1. 一視同仁地對待每個自我,因為他們的目標其實都自有其正向情理。
2. 如果你不認同某個自我的正向目標,想要加以壓抑,就會造成內心的衝突。
3. 就內在衝突尋求解決之道時,也該顧及如何創造機會落實在其他目標。
內在的聲音,都是自己的分身,與其不斷壓抑、不斷貶低自己,何不換個方式跟自己交朋友呢?
若我的目標,不夠遠大,是不是就代表我不追求進步?無法卓越?
許多人擔憂自己會因為目標不夠遠大而喪失動力,其實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
1. 如果人無法因此感到滿足,又為何需要這些「遠大目標」?人會為了滿足而追求目標,但是如果其實已經安於現狀、無需外在目標,就算在哪裡都可以怡然自得。
2. 人其實不需高遠的目標,也能夠全心投入。重點在於追求的目標是否能夠帶來快樂並且和價值觀一致。如果是的話,那麼原先的「終點」也將變化為一條「通往終點的線條」,因為歷程本身也就是目標。
我知道生氣不好,但為什麼有些情境,我總是忍不住自己的脾氣?
人之所以會感到憤怒並發怒,是因為「受到威脅」的那種感覺,但是其實既未真的受到威脅,也沒有具體感知到威脅,外在事件本身並不會「造成」憤怒。
當自己生氣時,可以問問自己
「為什麼會因此發脾氣呢?」
「我什麼時候要替自己挺身而出?真正要捍衛的是什麼?」
答案大概不出兩種:
第一是自我價值觀受到侵犯時必然會憤怒。
第二是怒氣總是在人感到無助時悄然而生。
要降低生氣,就在克服無助的感覺,也就是要學會為自己「賦予力量」,感覺自己的力量,掌握情勢。
每件事情,本身都是中立的,回憶也是,會有美好與糟糕之分,主要是因為加上了我們自己的情緒在那個情境中,當我們減少主觀情緒附加,一件事單純就是一件事,沒有好壞、沒有應不應該,那就是最平靜看待事情的方式了吧。
透過書中庫瑪分享的故事與練習,讓我們在追求目標時,一樣維持心中的平靜。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3 則回應
匿名
2020-11-13 15:31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11-29 02:31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11-29 02:37 #3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