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擔任上課程長的職位後,一時間突然要面對好多問題:如何擔任領導者?如何負責任?要怎麼處理不停切換角色的人際關係?又該如何做決策?種種壓力瞬間化為一股焦慮,如巨型海嘯般,一次湧上前來並把我吞噬而去。而其實我並不打算跟大家分享如何處理人際、如何擔任領導者,我想陪著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起面對我們真實的情緒,好好地理解與陪伴自己的焦慮,讓身陷焦慮的我們找回內心平靜跟生活的平衡。
上大學之後,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小型社會,突然間要解答與面臨的人生課題排山倒海而來:開始要處理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適應在多重角色中自如地轉換、更要學習為自己大大小小的選擇負責、並與對未來的惶恐直球對決。四面八方的聲音告訴我們,你應該做甚麼、你應該成為怎麼樣的人,那些來自他人與自己的聲音既嘈雜又刺耳,而我們卻無法忽視它。總總壓力與期許使我們變得焦慮不安,這些焦慮如同腦袋中的雜訊,經常使我們失去判斷力、專注力、創造力、思考力、甚至讓我們生活失去秩序,我們對當下與未來感到焦慮,更是對自己感到焦慮。
壓力跟焦慮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經常把他們混為一談,然而兩者在本質上就全然不同:壓力是一種客觀上的事實,是來自於外界事物的挑戰;但焦慮則是一種主觀上的情緒,來自於內在的驅動。而為什麼我們應該要先清楚區分兩者的差別?原因在於我們當我們感到焦慮時,需要辨識出壓力與焦慮的關係,才能知道應該從哪裡著手解決。身而為人是不可能沒有壓力的,我們無法控制外界的壓力是否存在,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改變對於壓力的認知想法,進而降低自己的焦慮。換句話說,壓力本身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困擾,但我們對於事情的詮釋才是使我們焦慮不安的原因。因此,當我們希望減輕自己的焦慮時,不見得要從清除壓力著手,相反的,找出自己面對壓力時慣性思考的模式,更可能在下一次再次遇到碩大的壓力時跳脫焦慮的迴圈。
焦慮就像是一個既熟悉但又感到陌生的迷宮,我們在裏頭感到害怕與疲憊,不曉得自己身處何方、又該如何走到出口。
正如上面所提及的,焦慮不安往往來自於我們面對壓力時慣性的自動化思考迴圈,因為習慣而使這種思考模式自動地運轉著,總難以被我們意識到,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很清楚焦慮會有什麼感受,但其實卻不怎麼了解焦慮背後究竟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焦慮,當焦慮感發作時,試著停止檢討情緒本身,而去找出焦慮背後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的思考模式,如果可以的話替這個反覆出現的模式取一個名字,下一次焦慮再現時我們就能清楚地提醒自己他的出現,而不會再次一股腦兒直接衝進焦慮的迷宮裏頭打轉。
我們在旅途中迷路時,都知道要清楚定位自己的座標,並跟著地圖的指標走回正確的軌道,因而當我們身處焦慮的迷宮裡時,更需要這麼一張情緒地圖來指引我們回到平靜。你可以跟著我一起找個私密而安靜的空間,拿起筆跟紙,製作自己的情緒地圖,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焦慮,並試著去回想這份焦慮來自於什麼樣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下你腦海中冒出了什麼樣的想法?這個想法可能是來自於自己什麼樣深層的價值觀?跟著我們的情緒地圖探索,會看到自己遇到什麼樣的情境與壓力會引發焦慮,而這份焦慮又是來自於什麼樣的自動化的思考模式與信念,書寫的過程不但能使你更加了解自己,同時也能舒緩那份糾結的情緒。
當我們看著地圖,發現自己正走在條一路崎嶇蜿蜒的道路上,甚至是 通往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地,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另闢蹊徑,尋找一條邁向綠洲的小徑。而現在的我們已經發現自己正在用扭曲的思維模式看待身旁所遭遇的事物,正因為這種消極的思考模式,使我們感到焦慮不安,因此我們應該要屏棄這套負面的想法,找到一套新的積極思考模式去取代原先的路徑。比如,你可以透過跟朋友分享,去得知別人是如何看待你所遭遇的情境、也可以試著假裝自己是某個你所崇拜的智者,想像如果是他的話會怎麼想?透過這些方法,去找到新的想法跟思考模式,焦慮就可能跟著一點一滴的消失。
雖然我們知道是自動化的思考模式在搞鬼,但習慣本身是很難打破的,所以日復一日地在日常中練習就變得很重要。當我們遇到壓力向我們鋪天蓋地而來時,不再只是檢討壓力本身,更是進一步理解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每天在睡前記錄自己的情緒地圖,不帶批判地了解自己、追蹤自己的狀態,有一天會總會看到自己改變著。而當我們再次遇到壓力,焦慮就會漸漸地減少,我們也會變得更加堅強與強壯,逐漸長成自己喜愛的模樣。
希望有一天我們能不再被焦慮綁架,找回生活中的秩序,也願你的追尋會給你帶來平靜跟快樂!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