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工作,你都需要跟一群人一起工作,或是以專案的方式進行,所以除了你自己的特質、能力外,很多人資與面試官,會又針對團體的工作方式,再多深入詢問或是測試,而直接問你「你通常在團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希望透過你的角度看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若更進階,甚至會有一些團體面試來測試,你是不是他們理想的team player。
(建議延伸閱讀:#團體面試 同時跟多位應徵者一起面試!、#團體面試 Case / Project Interview 個案討論型的團體面試)
1. 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團隊合作,想知道你的團隊合作模式如何?是否符合我們團隊的文化/工作模式?
2. 你想像的你的特質,是否符合你往常在團隊中的角色
3. 這樣的角色,是否符合我們對這職缺理想的特質?
4. 企業內,每個角色都是公司的一員,也是一種,緊密性較不高的團體工作,所以透過這一題,也可以觀察,你是否符合公司文化。
基本上,人資/面試官們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不同職缺的招募,可能都有著不同的期待,所以基本上是沒有正確答案,因為有些團隊欠缺的是領導者,但有些期待的是創意貢獻者,有些則是期待著風險規避、深思熟慮者。
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在找的正是這個公司這個部門這個職缺,適才適所的人。所以這一題沒有絕對對錯,但一定是符合對這個職缺的期待,所以:
企業期待的角色,通常會是由以下的綜合元素,而由上往下,表現其注重的程度:
1. 職缺所需特質
有些職缺期待你有領導特質,有些需要細心,有些需要高執行力等。
如何獲得這部分資訊: 這部分通常會寫在招募的職缺資訊中(Job Descriprion),有些會直接寫出所需要的特質,或是偏好的特質。
2. 部門團隊文化
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工作模式,有些期待部門內的人是很獨立自主,有些期待是可以多溝通多討論。
如何獲得這部分資訊: 這算內部的文化資訊,若有在企業內部工作或是曾經在這邊工作的同學/學長姐/校友/講者/前輩,可以問到相關資訊是最直接的。
3. 企業文化
企業及是一個大團體,每個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不一樣,有些人會期待你敢衝敢發言,有些期待你安靜穩定,這都跟企業文化有關。
如何獲得這部分資訊: 若可以問到直接在企業內部工作者或是工作過的人,是最準確,若沒有相關資訊,可以透過企業網站或是相關公開資訊,例如:CEO /總經理的發言、對人才的期許、對企業文化的期許與宗旨等。
很多人都單純回答,自己的角色是什麼,例如:「我通常扮演領導者/聆聽者」,而沒有其他補充,以下是我個人建議,若期待透過這一題的回答,更完整包裝/表現自己的特質,進而脫穎而出,可以試著在你的回答中加上以下內容元素:
1. 你自己定義的角色(Role):可以參考下方貝爾賓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s)
2. 你原本負責的工作內容 / 明確的職缺名(Task)
3. 分享一個最能襯托你這角色特質的經驗(Situation)
4. 在這經驗中,符合你對這個「角色」期待的行為、行動?(Action):你實際做了什麼?讓團隊有更好的進度、更好的成績?
5. 別人對你的想法,是否符合自我的期許(Feedback)
6. 最後在你的參與下,團隊成績如何 (Result)
觀察很多人面試時,回答這一題時,最常聽到的角色無非是:領導者與聆聽者,但其實,還有很多其他角色,或許更貼切你的經驗,以及你所要爭取的職缺需要的特質:
貝爾賓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s):
三大類型,九個角色:
I. 謀略導向型 Thinking Oriented
- 智多星PL(Plant):創新者和發明者的角色
- 審議員ME(Monitor Evaluator):態度嚴肅、謹慎理智的人
- 專業師SP(Specialist):為自己獲得專業技能和知識而感到驕傲
II. 行動導向型 Action Oriented
- 鞭策者SH(Shaper):充滿幹勁的、精力充沛的、可望成就的人,非常有進取心,性格外向,擁有強大驅動力。勇於挑戰他人,關心最終是否勝利。
- 執行者IMP(Implementer):實用主義者,有強烈的自我控制力及紀律意識,偏好努力工作,並系統化地解決問題。
- 完成者CF(Completer Finisher):堅持不懈的,注重細節,由內部焦慮所激勵,但表面看起來很從容。
III. 人際導向型 People Orienter
- 協調者CO(Co-ordinator):能夠凝聚團隊的力量項共同的目標努力,成熟、值得信賴並且自信。
- 凝聚者TW(Teamworker):在團隊中給予最大支持的成員。性格溫和,擅長人際交往並關心他人。
- 外交家RI(Resource Investigator):熱情的、行動力強的、外向的人。
以上的角色,不代表每個人永遠都只能代表一種角色,可能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團隊組合,依照每個人的特質,有可能會有些許的調整與變化。
所以建議在回答時,可以分享一個經驗,透過特定情境塑造,讓人資/面試官,可以看到你的實際狀況與成績,同時也可以呼應你的相關特質,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現!
(圖片來源)
© blink.com.tw
1 則回應
匿名
2020-11-01 16:41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