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可以說是我們思想、行動最自由的生命階段,在多元的大學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激盪出許多迷人的火花,卻也容易讓人陷入比較心理和自我貶抑的心態。不論是出身背景的標籤、科系出路的差異,或是課外活動表現的優劣,在即將步入社會的前哨站,任何事情都將我們困在深沉的迷惘。然而我相信,所有問題的答案與解決方法會在自我反思與實踐中變得明朗,最終會在迷霧中找到真實的自己。這是我在大學這條道路上,逐漸領悟的道理。
--- 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也是一種成長
朋友曾問我,自己總是在嘗試不同組織,每個職位都待不了很久,也很難描述實際的成長與成就,這樣到底好不好?
在過往的教育制度下,我們很少有機會探索自我,能夠在大學階段多接觸和嘗試,並在過程中刪除自己不喜歡的選項,進而找到喜歡的事物,這種刪去式的找尋方法,看似消極與被動,實則不然。要清楚了解自已的好惡絕非易事,必須對自身有足夠的認知,也要對所嘗試的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再經過一連串的消化與思考,才能明瞭心底的答案。所以,成長並沒有標準化的模式,走自己的步伐就可以了。
--- 盲目崇拜和模仿,只會成為拙劣的複製品
進入大學後,發現校園內充滿著優秀的學長姐或同儕,大一加入了創聯會,我也認識了一群厲害的學長姐,他們在學業、社團、競賽等等領域中有著亮眼的表現和成就,看著他們映著光芒的背影都令人汲汲營營的嚮往,然而亦步亦趨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只會讓你成為拙劣的複製品,既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努力,也成為不了發光發熱的恆星,僅僅是銀河中載浮載沉的微粒。
面對他人的優秀先別急著否定自己,我始終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令人稱羨的地方,不同的生命歷程造就了人的多樣性,只要認真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停嘗試與挑戰自我極限,穩定運行在自己的時區與軌道,我們都能溫柔的發光。
--- 舒適圈的突破是源於對現狀的不滿足
在朋友眼中,我是一個不斷跳脫舒適圈、熱衷於挑戰自身極限的人,然而他人眼裡的勇往直前,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焦慮與迷惘,它們就像政大總是飄著的綿綿細雨,不怎麼影響生活的步調,卻時刻在提醒自己,是否有其他不一樣的可能性和選擇。舒適圈與同溫層提供我們相對安心和熟悉的場域去發聲和行動,但同時也侷限了我們未知的潛能與自我發展的機會。
透過狹窄的窗口窺探世界已無法滿足我對自身、對世界的好奇,所以我不願作為井中悠游於安逸的青蛙,接下副會長一職便是這學期全新的突破,剛上任的壓力與挑戰令人神經緊繃,需要時刻檢視團隊方向和成員的成長,以及不停周旋在企業與學校的雙重夾擊下。幸運的是,會長組的夥伴給與我很多回饋和鼓勵,提供我寶貴的意見、相互扶持著成長。雖然新官上任三把火讓我手忙腳亂,但我也期待著這一年的成長所堆砌出的階梯,能將曾經的青蛙推向何處。
---每次的身分轉換,都是在學習一種思考方式
不論是從高中的自然組跨到大學的社科院,或是由組員轉變成創聯會的副會長,我認為身分的轉換意味著社會關係的變動,需要與不同的人溝通協作,也承擔著不一樣的權利義務,相同的事情會因為身分的改變而有相異的詮釋與執行方式。還是組員時,只想著如何盡力完成組內任務,而副會長則必須思考每個細節,凝視著更長遠的團隊利益和目標。而我調整思考方式的作法,是從觀察和模仿他人的思維軌跡開始,並內化成大腦運作的規則之一,融合的過程可能會有衝突和矛盾,為了不迷失自我,必須時常反問自己:「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總結來說,多元的身分組成使我擁有豐富的思考模式,能夠在思想上進行舒適圈或同溫層的跳躍。
創業家的精神,便是不斷的突破既有的框架,不論是社會種種的標籤、舒適圈的束縛或是內心的圍籬,只要願意跨出第一步去與框架抗衡和衝撞,你會發現自己擁有意想不到的實踐能力和思想的豐厚度。
總結一下,我認為迷惘是實踐自我過程中必然的產物,正因為我們不停向內反思以及向外探求,才會不斷碰撞到心態的疆界與能力的極限,培養創業家的精神有助於我們建構更具彈性且堅韌的心智,認識並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並且勇敢面對眼前的挑戰與挫折,同時你也會發現,能力沒有上限,如同你的目的地沒有終點。
政大創聯會 7.0 副會長-謝沛縈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