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是可以堆砌的。每個人或多或少,在這四年裡都會遇到一兩個機會,足以讓往後的人生就此不同。差別就在於:當機會來臨的時候,誰準備好了?
浙大諮詢路裡有這麼一段話我覺得寫的很中肯,在此跟大家分享。
進大學時,每個人都非常的優秀,為什麼到了四年以後有
些人被認為是所謂的“大牛”(我個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呵 呵)?有些人找工作卻很吃力?
我自己的一個感覺是:成就是可以堆砌的。所以請在一開始可以努力的時候盡量努力,也許你因為就是別人努力那麼一 點,得到一個機會,讓你得到鍛煉,同時也讓你的簡歷豐富 了一點,下一個機會的時候,你可能就會比別人有更大的優 勢,於是又得到機會,又得到更多的鍛煉……良性循環。
所以,基本能力→社團、國際交流→實習→工作……這些都是一步一步來的,千萬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有人可能感覺我現在看起來好像很牛,其實不是的,只是我一開始更加努力,也更加幸運,後面的每一次機會都盡我全 部力量去抓住,僅此而已。
順道一提,我也很討厭管院的人互稱Elite的風氣,莫名其妙。
我是如何抵達這裡?熱情是被看見的關鍵因素
回望過去四年,我在審計行業了解到漫長且重複的日與夜,在諮詢行業初次體驗到空中飛人生活以及極其陡峭的學習曲線,最後在金融科技產業意識到或許商業的本質最終還是離不開銷售。
老實說並不是每份實習經驗都是愉快的,因為最初的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但現在我對於自己適合怎樣的生活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當我發現,即使前一天加班到深夜,每個星期一早晨我依然願意早起到公司準備 PPT 的時候,我就明白諮詢顧問就是我想要的那種生活。
大二那年前進入諮詢行業,都是誤打誤撞。在埃森哲,我本來只是去代替一個客戶內推的實習生幾個星期,後來由於當時的項目經理十分認可我的表現,在項目結束後主動給了我參與他其他項目的機會。而我那時候也從翻譯文件,開始自己完成專家訪談,甚至到項目後期負責了項目其中幾個完整的Module,而這麼一做就是半年。
後來在 Bebit,我本來是廣東話的即時口譯,最後也開始做起了 PPT,因為幾次翻譯完後,我都能順手把訪談重點整理出來。
在彭博,我本來的工作是給用戶作培訓還有編寫產品使用手冊,在後來幾次與客戶應答之後,就開始見客戶,給諮詢項目撰寫標書,還經歷了整個匯報與答辯的過程。
我相信那些陰錯陽差裡,機緣是一大幫手,但熱情才是最後真的能把事情做好的關鍵因素。
老生常談,英文能力很重要
這也不是危言聳聽,連馬雲退休之後都要去當英文老師了,可能要去把他的AI (Alibaba Intelligence) 發揚光大。
基本上顧問業和外商銀行的面試就是英文,流暢的表達自己只是基本。不要認為自己只是在跟台灣人比,面試的時候,海龜根本多到你無法想像。至於在台灣海峽對面的那些算不算海龜,則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
關於Target School沒人告訴你的真相
一般顧問業是有target school的,雖然大多時候沒人公開承認。判斷方式其實很簡單,那間公司有沒有到你們學校去開校園說明會。或是你打死不信,那麼去LinkedIn上搜尋,你的學長姐有沒有應屆畢業就加入的。不是說不在名單上就完全沒有機會,只是可能要靠大量的networking和過硬的實力。
不在Target School怎麼辦?碩士是一個好選擇,換一個直白的說法就是去洗學歷,但記得,要洗出Target School。
本文章發表於:工作。實習。打工心得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0 則回應
2020-05-05 21:33 #1
《本期分享檔案》
1. Case Interview入門筆記 (21頁)
2. Wharton商學院Case Book (202頁PPT)
到FB粉專原文留言互動即可領取!
0
匿名
2020-05-06 23:37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08 02:30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3 00:55 #4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3 13:16 #5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3 15:01 #6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3 15:16 #7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3 15:30 #8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3 15:35 #9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21 02:25 #10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