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經營產業的生產
「內容經營」工作的主要產出在於社群內容的提供,雇主藉由社群內容獲取流量廣告收入或營造品牌形象等收益,社群內容是商品,而此商品的產製有賴於勞動者的腦力付出,使用的生產工具為網路設備,而單位多要求受雇者使用自身的電腦,故生產要素的主要來自於勞力,資本家獲取的利益(剩餘價值)便是由收益(交換價值)扣除工資(使用價值)而來。
「剝削」:資本家的收益=商品的交換價值-薪資
知識型勞動者必然是受剝削的,因為該勞動者的勞力付出是創造資本家收益的主要生產者,勞力是唯一可變動的生產要素,資本家付給勞動者的工資(物品的使用價值)必然需低於收益(商品的交換價值),且付出工資越低,資本家能賺取的差價也就越高,而能成為其資本累積的一部分,剝削勞工是資本累積之必要手段。
「異化」v.s「控制」
在我的勞動經驗中,主觀感受到的「異化」並不強烈,而異化是可以被測量的客觀勞動成果,異化程度本就依不同產業與生產模式等因子而不同。「異化」與「控制」能力息息相關,在我的勞動經驗中,我可以感受到我對於生產過程的影響力,我的自我控制權依舊存在,透過型塑工作的意義,我可以建立工作尊嚴與勞動價值。
「社群內容」相關的工作降低異化程度的主要元素在於工作成果可以「被看見」,勞動者的作品在社群平台上曝光,進而透過後臺數據與受眾反饋,而創造勞動成果的「影響力」,並透過他者的認同,協助建立勞動者對於工作的「認同」。而勞動成果作為「作品集」的存在,讓勞動者可以將作品與自我相聯結,使作品除了商品價值外,又成為勞動者一部分「自我的延伸」。
對異化的反抗會促成剝削的合理化嗎?
內容經營類型的勞動雖仍存在被剝削的必然,但我從事這方面實習的拉力是它相對低的異化程度,除了工資外,我也透過建構意義系統而獲得了內在滿足,雖然資本主義的話仰賴勞動者自我工作尊嚴的建立,但我的勞動經驗同時也呈現了工作場域中的「衝突與和解的辯證關係」──但如此勞動者意義系統的建構,是否又回頭鞏固了資本主義?
--------------------------
哈囉,我是符號未定論。
謝謝你閱讀至此!
如果喜歡這些文章,歡迎追蹤、打賞、愛心、收藏呀啊!
btw我的實習心得在草稿箱待著還沒修哈哈哈( ゚∀゚)o彡゚
倒是因為最近的課程,先出了這篇對勞動經驗的分析( ゚∀゚)o彡゚
如果要看實習心得可以follow我!我我我還在勞動市場裡還沒脫離資本主義( ゚∀゚)o彡゚( ゚∀゚)o彡゚!
© blink.com.tw
5 則回應
匿名
2020-04-16 01:57 #1
鼓勵了作者
1
匿名
2020-04-16 13:33 #2
鼓勵了作者
1
匿名
2020-04-19 10:29 #3
鼓勵了作者
1
匿名
2020-04-20 00:04 #4
鼓勵了作者
1
匿名
2020-04-20 00:40 #5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