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訪單位:Space & Matter, De Ceuvel
WHY?
“We design for impact”
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 (SDGs):11. 永續城鄉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 Production)
HOW?WHAT?
例如進行中的計畫:Schoonschip透過踏出陸地,水上船屋,創造自給自足的共生社群;Urban Farm都市農場魚菜共生;CRWDBLDNG建立都市空間改造的線上群眾響應平台、建立社群,媒合各方利害關係人(閒置空間擁有者、有空間需求的居民、投資者、政府等)的需求,促進日後的創新實踐與參與(例如 Smartloft多元住宅空間配置的成功案例)。
參訪單位:De Ceuvel
WHY?
“Clean-tech Playground”
HOW?WHAT?
在Space & Matter 建築團隊與Metabolic永續顧問等合作下,透過競賽爭取進駐十年的De Ceuvel,顛覆傳統「建築」概念、以二手船屋再造都市老舊區、活化受汙染土地,是實踐循環經濟、注入創新創意的成功案例。
由進駐在此的影像工作者Simone引領,我們看見園區各個環節(灰水、綠水、電力、生質能)的循環經濟實踐。所謂「廢棄物」,其實都是可再利用的「資源」:其實,回歸自然再生循環(”closing the loop”)的方法,往往十分原始、令人難以置信地簡單,只是隨著工業化與科技進步,被人們忘記、摒棄了。其中,能源永續推展上,開源、節流,是都須兼顧的一體兩面;園區80%的再生能源使用率背後,不只是拓展綠色電力來源,更是因為能源使用量小,而更易達成。
如同Simone所說,循環生態實踐或社會創新,最需克服的障礙,往往不是科技可行性,而是社會、制度法規、支持的場域。De Ceuvel船屋社區,期滿之後的未來,將航向何方?暫駐十年,然而未來情勢難以預測,或許政府、鄰居的態度也將隨著時間轉變;De Ceuvel社群希望可以透過修改協定,繼續常駐;然而更重要的,是就算常駐也不能落入窠臼,要持續保持實驗的創新動能!
例如,De Ceuvel內部,雖成功建立背景多元、共同互助、循環生態的理想小世界,卻與進駐前就居住在此的鄰近社區間存在隔閡。意識到此問題後,漸漸地由Café設立開始,有了相聚機會、免費導覽介紹、共同工作坊活動,期望未來可以達到更多交流,甚至結合原居民的技能進行共同創作,協助因產業轉型的衝擊等等,創造與鄰近社區的共生共榮!
小規模、大願景,園區本身的成功,就是向世界的最佳證明:社會、環境、經濟效益,在空間規劃上,絕對可以同時顧及。De Ceuvel背後的團隊,不須刻意曝光,即透過建築設計獎、媒體報導,吸引各界公眾、組織、政府的關注,甚至取經:經過De Ceuvel低成本、小規模的實驗成功,近期Metabolic與政府合作,將循環經濟、再生社區拓展至同樣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部的Buiksloterham市區再造計畫;未來,或許可能落實到整個阿姆斯特丹市,甚至荷蘭全國、全世界,讓影響力無遠弗屆!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 荷比團 Day 11 心得經驗分享
永續發展,荷蘭案例,國外實踐,海外實見。
1 則回應
匿名
2020-04-11 23:45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