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單位:Park 20|20
11. 永續城鄉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 Production)
我想,上篇[Vanmoof 荷蘭創新智慧腳踏車品牌 總部參訪筆記]的文末提問,即為「線性經濟」下的難題之一;當日下午接續的「循環經濟」議程,則提供可能的解方;Park 20|20,更進一步,是概念實踐的成功範例。如同Delta Development Group顧問Olaf所言,我們不能只是將壞的去除,而應該提出好事物來替代;不是努力變得比較不壞,而是變得更好;並非一味批評線性經濟的缺點,而應提出如循環經濟的新解決方案。
循環經濟,非著眼短期利潤或成本,而是由價值出發,進而發展原則、願景、目標,向下至企業策略,再回歸到價值;並且透過系統化思維、從源頭起共同依據使用需求設計。循環經濟顛覆性的核心價值,可概分為以下數點:
-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generations代間正義與責任
- Regenerate and restore再製與重組
- Design for disassembly源頭設計即融入拆解循環理念
-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集體合作發展
- System-wide approach整體系統性的改變措施
實踐上,除了需要建立資料平台、區塊鏈等科技技術支持、財務整合之外,Park 20|20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上述最後一點──系統性、全面性的顛覆改變。許多現有的軟硬體基礎,都仍基於線性經濟的思維,若只是一小部分改採循環經濟,不僅不敷成本、也難以達到綜效。因此,在如Park 20|20的契機下,得以從零開始,以循環經濟概念貫徹初始規劃到建設;加上講求信用、通力合作的社群;集結所有角色的力量,同時同地的參與,改變,才能創造如此的成功典範!
除了園區的建設完成,近期正進行中的Valley計畫,也致力在廣泛各界創造循環經濟的發展場域:除了共同資訊平台、校園工作室、更透過企業內部創業(TestLab),在企業中提供思考創新的空間;對於趨勢以行動回應;並以預算規模限制,讓試驗的失敗在容忍範圍內。
Olaf提到,在循環經濟、社會創新推動中,真正作為領導角色的,不應是人或團隊,而是創新的想法本身;且良好的點子,就應該與社會共享!呼應著Mundo-b所言、社會企業的理念,當好的理念隨著模式複製,啟發更多廠商及消費者的參與,成為市場的力量;後續當制度趕上,也會依此趨勢修訂,讓理念更得以成長,擴及整個社會──並非創造小小的循環經濟世界,而是推動讓整個世界轉變為循環經濟;Park 20|20,是最成功的案例,向世界證明,循環+經濟,無論永續或商業思維,都不僅可行,更能帶來卓越效益的!
其實,從Vanmoof到Park 20|20,存在不少共同提及的概念與實踐,都漸進地朝著新的方向改變:
首先,無論購買商品或建設園區,「最便宜的,不見得是最好的;應著眼長期而非短期,長期投資而非一次性花費」。Vanmoof提到,許多人決定改為單車通勤時,從便宜腳踏車開始入手,然而因品質不佳,後續反而因不耐用、體驗不佳,仍閒置了單車,甚至回歸製造汙染的汽機車通勤。相對地,Vanmoof單車價格雖較高,然而十分耐用,十年如一日,甚至在二手市場的價值也高,好似保值的投資;長期而言,反而更加值得!而Park 20|20,相對於傳統線性經濟,一味壓低成本,追求短期利潤一次性購買的建設思維;循環經濟強調持續參與,價值鏈中剩餘價值的循環。例如園區的建設,雖然初步投入高,然而當材料品質、更永續耐用,後續維護更容易,反而將使成本降低,長期而言利潤增加,也更能吸引組織夥伴更積極的參與!
此外,「以使用代替購買,量的減少,質的提升」也是兩者共同提及的。Vanmoof隨著共享經濟的趨勢,期望未來可以成為各城市共享單車系統的夥伴,讓整個城市用更少單車,得到更好的智慧騎乘體驗。Park 20|20則點出產品真正的價值,在於其功能的價值,點出此理念,並實踐於整個園區;園區中的建設,並非由誰所擁有,而是由建材商、電器商等等,各自提供組成元素長期租用,打造材料倉庫、日後仍可循環供應的共生社群;例如建築之中,不必購置、擁有電燈,而是由Phillips提供「照明服務」!
經過這幾天的參訪及此日的主題研討,我進而詢問Olaf,是什麼驅動荷蘭,在循環經濟、永續發展上,積極爭取國際領先的定位?他認為存在內外部關鍵因素:內部能力上,荷蘭人們習慣集體合作模式,共同解決問題,Park 20|20便是人們對於土地利用的共同合作成果。外部威脅上,荷蘭身為小國,依賴外國資源,在中國勢力進入非洲、美國日漸強勢,荷蘭需要透過創新的模式,找出自身發展的路。
荷蘭與台灣,其實存在不少共同點:國土幅員不大;自然資源有限;習慣著眼短期的策略思維;近期創新領域十分蓬勃發展。當荷蘭透過各界合作、勇敢嘗試,不只高舉理念,更化為實驗實踐;我們更應激勵自身的關注、參與、倡議,讓永續創新,更廣泛地落實為社會發展的新嘗試!
最後,Olaf指出,在Park 20|20合作計畫中最大的挑戰,仍在於尋覓財源,尋找願意著眼長期價值,認同參與循環經濟理念的投資夥伴。期待明天至ING銀行,一窺金融業者在永續投資、永續發展方面的角色;也期待在De Ceuvel共生社區,看見循環經濟活化城市空間的另一種實踐可能!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 荷比團 Day 10 心得經驗分享
永續發展,荷蘭案例,國外實踐,海外實見。
1 則回應
匿名
2020-04-10 01:29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