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 (SDGs):
1. 消除貧窮 (No Poverty)
2. 消除飢餓 (Zero Hunger)
3. 健康與福祉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5. 性別平等 (Gender Equality)
16. 和平與正義制度 (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
比利時殖民地的歷史,讓其對盧安達、剛果等中非大湖地區國家議題,有更多的責任,有幾個同樣致力此處的組織,於2003年結合為EurAc,時至如今串聯來自歐盟網絡的39個中非相關NGO組織會員。
組織的三大使命:第一,促進中非、和平、安全、正義、永續發展。第二,促進與歐盟在和平議題的合作。第三,與公民組織緊密合作,成為獨立於政府勢力之外的重要角色。針對和平、民主、自然資源,三大領域:以資訊交流平台、倡議、顧問,三大業務模式營運。
每年舉行兩次的組織會員大會,共同決定當年的策略方向。並針對不同議題,透過成員組織等管道,透過網路或實際拜訪,與當地與政府官員、人權組織會面,認識真實情勢;做成分析報告後,進而帶回歐洲,重整為論點架構,遊說歐盟的行動方向,促進決策者的認同,繼而以官方層次,對中非國家政府對話、行動。整個多層次而輾轉的流程,都以策略邏輯思考貫徹,並定期評估,確保組織間的共同合作成效。
雖然非洲事務,乍看之下非與歐盟切身相關;然而EurAc透過關鍵訴求,持續推動:對於歐盟組織等,關鍵政策制定者,EurAc強調國家間環環相扣的連結,例如歐盟投入非洲的資金補助、歐洲企業在非洲的自然資源取用與開發、國家的殖民歷史關係、歐洲的非洲移民等等,讓非洲議題納在正式官方議程討論中。當然,社會大眾方面,對非洲議題較難有切身感受;此方面也非目前EurAch的主力方向。但仍有些議題,有機會連結歐洲公民的支持:例如普世的生存、性別等基本人權;又如血鑽石等議題,人手一機中的珍貴金屬,可能來自非洲國家爭議的勞動環境,透過大眾生活的直接連結,讓人們對非洲議題也有所意識,進而能成為公民力量支持,更有望帶來改變。
對EurAc而言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試圖影響制度時,在各種壓力團體及勢力中,只是無數倡議遊說角色之中的一份子;對於官方組織體系自身,決策前也有各種複雜考量,就算認同理念、議題嚴重性,也可能因牽動到與成員國的政治局勢關係而難以實行。並非每次推動,都能達到最希望的政策制定目標,難免需要妥協,但EurAc不懈地努力,不只讓聲音被聽見,更讓歐盟、讓成員國家真正行動!
推動實際案例上:
首先,剛果土地交易問題上,正推動讓當地居民在購地時,完全理解交易契約所代表的未來權益義務、可能面臨的後續狀況,讓資訊更加透明,避免較無知的農民被壟斷的大企業剝削。透過理解當地地主、居民、交易現況,進而由影響歐盟制度制定,間接改善此情形。
第二,與人權相關的議題,近期剛果總統任期將屆,然而總統似乎佔據權位,不願輪替,且抑制反對聲浪。EurAc與當地民間政黨等討論,分析情勢,進而與歐盟重申,剛果未遵循共識協定;而推動歐盟透過外交力量施壓,甚至予以制裁,間接促進總統重新選舉,讓人民有更真正民主的可能。
第三,衝突金屬(黃金等)議題,EurAc希望透過更全面的,黃金來源以條碼等方式追蹤,如生產履歷一般,確保並非來自有剝削的開採環境(間接助長武裝團體購買軍備,加劇衝突)。因黃金與金本位制貨幣的緊密關係,並非自由貿易的物品;可透過邊界逐一審視,是有一定可行性的。然而考量中小企業規模,現行制度下,只有一定大規模的進口才規範要來源追蹤審核。(其實對於企業社會責任而言,黃金來源的認證,也是良好的投資,雖一開始要投入資金,但是認證後,未來可以持續維繫,品牌形象及長期營收也能提升。)
進而探問,是什麼動機支持著EurAc團隊,如此全心投入?
她說,當親自造訪,社會經濟政治充滿衝突爭議的非洲,親眼發現當地(如剛果等)仍有許多青年,願意不顧自身地冒險,積極勇敢地為了公眾的權益行動;他們就如一點一點星光,閃耀著希望。EurAc成員們,也因他們的勇氣而欽佩、感動,而致力透過對於歐盟的影響力,支持他們的行動;儘管困難、經常有挫折,然而也很有成就感!不過,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的熱誠如此強烈且堅定,不畏嚴苛的薪水條件,投入社會行動?為何台灣青年如果們,似乎較不傾向如此?這幾天,我們持續透過參訪交流蒐集線索,期待經過二十天的研習,我們將找出自己的解答!
而當我們詢問,青年在國際NGO領域的實習等參與機會;呼應CAN所說,無論企業或NGO,實習職位大多偏向瑣碎事務,未能參與核心業務;薪資待遇方面,大半不支薪或十分低薪(其實,這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議題)。然而如果有熱誠、有意願投入;外語方面,敢於開口說;特質上,敢於犯錯、詢問、熱誠,其實許多國際上的NGO都十分歡迎;甚至,身為台灣青年,也有不一樣的優勢(例如對於亞洲情勢的理解等)!
以EurAc身處歐洲,著力非洲的特殊模式,思考台灣,對於本國以外的社會議題行動,似乎仍重在災害時的協助、開發中國家飢餓問題等。除了國際特赦組織、世界展望會之外,好像較少針對他國的議題的NGO等組織。原先以為,或許是因為台灣國際局勢等背景,認為內部社會問題應較為優先;討論後才了解,原來會致力於中非特定國家,與比利時的殖民歷史責任有關係;以此來看,台灣或許較無如此大規模的歷史背景,但我不禁聯想到,社團組織至雲南、泰北等舊眷村的海外志工服務,也是隨著昔日戰爭歷史,衍伸的責任與連結吧!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 荷比團 Day 5
永續發展,歐盟案例,國外實踐,海外實見。
© blink.com.tw
2 則回應
匿名
2020-03-31 00:40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01 16:59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