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申請的過程得到很多幫忙,因此想分享如何準備交換的申請資料,以及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有用的資訊!\n 對於美國交換生活有興趣的話,也歡迎追蹤我為交換所設的唉居帳號:@peggy.in.uconn,之後預計會發一些交換期間的心得。
前一陣子大概12月底的時候,學校的校級交換公布錄取結果,還記得當天下午有申請的同學都一直在看更新了沒有,結果國際事務處還是到四點才把名單放上去網頁。所幸在折騰了那麼久後,終於上了自己最想去的學校。
從最一開始準備資料,到期中考後一連串申請、放榜的過程,我個人受到身邊朋友的幫助滿多;同時,多虧網路上許多學長姐無私地分享,也讓我在準備申請的時候比較有頭緒。因而我從寫讀書計畫的時候,就有打算要把自己的心得打成文字記錄下來。
我分享的內容可能包含偏工具文類型的,像是申請流程要注意甚麼,還有跟交換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像是為甚麼去交換、應該要考慮甚麼,預計去美國的時候也會寫一些交換的所見所聞,希望能提供之後想申請交換的同學一些有用的訊息。
原本我是打算開instagram帳號來記錄,因為之後也可以用來po一些交換期間的照片,但發現前幾篇文章都滿長的,放在instagram上看不是很方便,所以最後決定用blink紀錄比較長的文章,包括申請流程、如何構思申請資料等,然後instagram放比較短、跟個人心得比較相關的內容,如果大家對於去美國交換有興趣也可以看看instagram的部分: @peggy.in.uconn
以下我先簡單整合一下我已經po在instagram上的文章,前幾篇主要是針對申請資料可以怎麼寫介紹,由此也延伸出「為甚麼要去交換?」的問題。我自己是覺得,為甚麼要去交換應該是最核心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在準備申請資料的時候,思考的邏輯應該會像這樣:
Step 1: 動機
Step 2: 規劃
Step 3: 履歷
如同一個從動機發散出去的同心圓;所以如果有框定出個人交換的動機,接下來的部分就很容易完成了。這邊稍微解釋一下三者的關係是甚麼,這就像是每個人在做特定事情的時候(規劃),一定會有個原因(動機),而這樣的原因可能源於他過去的經驗(履歷)。而在實際交出去的讀書計畫裡面,我們會需要提到動機,包括申請交換的原因、為甚麼去那間學校交換;針對這樣的動機,我們會有相對應的短中長期計畫,同時履歷的經歷也是用來證明自己有這樣的動機不是隨便掰的,最後這三大元素結合起來才能說服教授選我準沒錯。
但是一旦開始寫申請資料的話,代表自己是已經確定想去交換,那我們怎麼確定自己是真的想去國外一陣子呢?所以撇除申請資料的部分不說,「為甚麼去交換?」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幫助自己權衡交換的利弊,像是預期交換時的收穫,跟交換成本的比較等。
接下來我會說明我覺得可以找到自己動機的方法,以及我自己是怎麼用這個方法找到動機的。之後的文章就會介紹找到動機之後,我們要怎麼衡量成本,以及如果確定要去交換的話,該怎麼完成後面的申請文件。
我的建議是:先想像一下你心目中交換學生的生活應該是甚麼樣子吧!
為甚麼我會這樣說呢?其實去網路上搜尋為甚麼去交換,就會有很多文章跟影片可以供參考,而我自己當時也是有先看別人怎麼分析,順便找我自己潛在的理由。
通常會想去交換的原因不外乎:練習語言、交其他國家的朋友、學習獨立、想在某個國家生活的經驗,更積極的原因有找實習、之後計畫去當地念研究所等,那到底要怎麼知道哪一個是我去交換的原因呢?我不知道目前有沒有人也遇到一樣的狀況,但我可以說說我在這個階段發現的問題。在我思考的時候,總覺得因為看了各式各樣的動機,開始有點搞不清楚我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列不出什麼核心的目標,似乎別人寫到的都是我想要的。
幸好有次我在幻想如果去交換會發生什麼事,結果在腦袋出現各種畫面後,突然靈光乍現「對阿! 這不就是我想要的嗎? 」然後就劈哩趴啦把該找的資料找一找,過濾出喜歡的學校名單,還有去當地想做的事情,最後資料該有的內容通通都具備了。
所以看起來要找到動機並不是那麼難,而我的建議是稍微想像一下交換的生活,當你腦袋中的畫面出現了甚麼,我認為那個就隱含著你的動機。
接著,我來提一下我自己想到的原因是甚麼。先說我的經驗不能適用每個人,只能供參考,然後下面有些細節都打出來會太長,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所以我會省略掉,如果有想知道的東西都可以再問我。
講到交換,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走在冬天下雪的校園裡面、上課的時候問教授問題、假期能和其他學生hang out。
哈哈哈聽起來是不是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不過在我仔細想了一下後,大概是因為兩大方向的動機,才讓我有這樣的想法。一是我之後有去美國念研究所的打算,所以我覺得大學實際走一趟會有幫助,也因此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多是校園生活以及認識不同其他學生的畫面。二是個人因素,我認為目前的我需要重新充電一下,看看生活圈以外的事物。需要重新充電的其中一個原因跟學習有關,之前每學期課都排滿滿的,又有顧成績的壓力,感覺學得有點囫圇吞棗;但我比較喜歡在學一門課的時候,自己去看相關的東西、從遇到的問題再延伸出去,而去交換等於是給我一個緩衝、整理期,加上國外的課通常一次上一個小時,課前預習、課外自主學習的空間比較大,同時交換也比較沒有成績壓力,可以試驗看看這種學習方法下,我實際能學到的東西還有成績會如何,對我而言這樣算滿有意思的。那另一個重新充電的原因,我想跟國企系的行管教授Chris很常出國一樣,在不同的國家能接收新的刺激,而且讓自己習慣處於一個變動的環境,我覺得對自己幫助很大。(其實我從上大學前就有這樣的習慣了,那這跟我高二去香港的經驗有關,有機會再分享這個故事。)
這時你可能會有另一個疑惑,難道這些事情一定要交換才能做到嗎?我自己有想過這個問題,老實說比起有些人的動機是因為那個學校的教授而去交換,我覺得大多數的人應該也想不出真的很具體的東西,比較像是一個方向。但我覺得大家也不要太介意,很多事本來就是認真講都可有可無,我的建議是朝著這個方向去找細節,如果找到的東西夠吸引你自己,那不妨就以這個做為你的動機,畢竟之後還會衡量成本的問題。
(我自己的看法是,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契機,但契機不是你坐在家裡就會出現,而是要身體力行才會發現周遭的機會。)
所以我又往下挖掘了更深一點,比如說學習的話到底要學甚麼,以及我想得到的刺激有哪些?我認為這跟我會去康乃狄克大學交換的原因有關;因為我對財務還有政治比較有興趣,剛好課程上接觸到另類投資還有政治的量化分析,但是台大沒有開這方面的課,所以就在想去國外能不能學到相關的東西,後來我發現康乃狄克有開這方面的課程,以及許多其他的優點符合我的條件,所以他就變我的第一志願了。
事實上,我選康大最開始並不是因為他的課程而選的,只是因為我有先列出我在學習這方面的動機是甚麼,而康大的確在課程上有滿足我的期待,後續我會再寫一篇選校的考量,讓大家更清楚細節。
總而言之,這邊簡單為大家總結一下。我們必須衡量交換的成本,所以要先找出動機;而找出動機的方式之一是想像心目中交換的生活該是怎麼樣子。同時,得出一個方向之後,就可以深入去找supporting details,如果這detail夠attractive,那就把他當作交換可以獲得的東西,以及你想得到的收穫。
© blink.com.tw
4 則回應
2020-01-18 18:53 #1
覺得你寫的很詳細耶!同時這主題也蠻有趣的,看似很平常的提問但背後有一番天人交戰啊😆😆😆😆
0
匿名
2020-01-19 18:26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1-21 02:30 #3
鼓勵了作者
0
2020-01-23 00:14 #4
Workforce勞動力量:
哈哈哈 的確是會經過一番折騰,但之後如果交換的時候遇到甚麼困難,自己也比較能調整心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