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斯本十月份 浪漫的藍花楹季
「英文不好可以出國讀書嗎」「他是念國外大學的誒,英文一定很好」「出國讀書英文就會進步嗎」「英文聽、說、讀、寫能力誰最重要?」
偶爾打開看看部落格和專欄的數據,發現這一年半來寫的幾篇留學相關文章出乎意料地持續有點閱數增加(以往通常只有食記能撐超過半年一年還有新點閱),看來還是有蠻多人懷有「出國留學」的想法,或是正考慮著要去哪個國家,就讀什麼科系。最近一連串的期末報告連環襲來,趁著一週之中唯一允許自己絕對放假的一點時間來分享一下跟「語言能力」有關的看法。
問題一 英文不好可以出國讀書嗎?
這個問題嘛,你要想說可以別人也沒資格說不行,除非申請學校時實在跨不了門檻,那也只能認命更改其他選項(打工度假、語言學校、純自助旅行等)。
但我覺得有一個關鍵想法應該在這個環節裡考慮進去,出國最想得到的是「?」。
英文夠好的人攻讀大學、碩士這些高等教育階段時才能比較到位的學習「專業知識」,甚至順利的發展西式教育很重視的「批判與創意思考」,英文不夠好的人會花非常高比例的時間在語言轉換上面,在時間和體力的限制下,其實對於各個科目能吸收的專業知識實在有限。所以如果出國是為了多學幾把(語言外的)刷子,還是先確定自己的語言能力能達到「日常溝通+學術閱讀完全不費力」等級再考慮吧。
另外一種思維是把能不能學到很專業的知識擺到第二位,至少出國讀書會大量使用、增進第二第三語言能力,若是把增強語言擺前面,那英文差一點就沒有什麼關係(就是不夠好才要來進步的呀),多花點時間複習上課材料、做作業查資料時多費點心力還是可以掌握的。(語言能力概估:聽力無虞,閱讀寫作口說中等)
雖然本身沒有讀語言學校的經歷,但我個人覺得語言學校聽起來實在是有點 ... cp 值略低(如果純粹想體驗外國生活沒有要拼學歷的話另當別論),畢竟在國外生活的成本很高,語言學校學費不便宜,除了老師以外同學也都是非母語者,所以實際能收穫多少 ... 端看個人自制力和企圖心。不過讀語言學校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我感覺有過那一段時間的經歷可以結交到比較多有革命情感的朋友,甚至正式入學就讀時就會已經認識好些夥伴,直接選擇欲就讀院校開設的語言班還能提早適應校園環境,比起直接一來就讀正式課程的人來說有比較多的緩衝。
說了半天沒說答案xd,我的意見是「可以」,尤其是研究所,因為國際學生比例很高,大部分的人都非母語使用者(大學部當地人比例比較高),但要有心理準備會很辛苦,而且能不能真正收穫到想學習的知識技能就 ... 看個人遭遇和努力了。
問題二 讀國外大學的,英文一定很好嗎?
說真的,英文好不好這件事實在很難準確量化或形容,但是跟在台灣我們通常用檢定分數來衡量英文水平不同的是,在國外最直觀判斷一個人的英文能力就是「口說」,因為口說好的前提是聽得懂+有思考能力+即時反應。幾乎不會有人說 “Hey your English is good” 是因為你能聽懂、讀懂或寫作,最常也最容易被認定英文夠好的檢驗指標基本上就是「口說能力」。寫作因為日常語句也不會寫到太博大精深,頂多文法不要錯太離譜、單字稍微抽換幾個比較高級的,但也很少作為評斷英文能力的根據。
話說回來許多人迷信的「海歸」或對出國期許的「英文能力 up」真的與事實相符嗎?大部分是的,畢竟要在國外大學存活下來還是要有一定水準(易進難出啊啊啊啊),但是呢 ... 因為到了算是定型的階段,有些老師也不追究所謂的 “Chinglish” 中式直翻英文和令人崩潰的口音,所以有一些人在語言上就是一路維持本色。不誇張,有些讀到第二年的同學報告時直接聽英文沒法懂,把那句英文一個字一個字直翻回中文,就合理了。
也小小聲呼籲(或是一個技巧),現在要查出一個字的正確發音真的很容易,英式或美式都好,查出來反覆唸個十次二十次,哪怕用詞淺顯,論點薄弱,語言表達上讓聽眾舒服一點會「大大的加分」。反之,就算內容很好想法很多,十個字有三個字明顯發音偏軌表現就會很容易被打折扣。(尤其是商學院,在幾乎都是國際學生的情況下,口說練得好一些自然會比較吃香,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也會比較多。)
簡單來說,聽力和閱讀能力大抵是沒問題的,但理解力和產出力(寫作和口語)就不一定,如果你是人資或想找英文老師或純粹聽到某個朋友在國外念書,對於語言實力的論定還是值得觀察,有時並沒有履歷上寫的那麼絕對。
問題三 語言無關?其他因素還是會讓留學生活苦甜相摻
可能也是經歷過一些失敗?或是認清能力?了解競爭對手程度?所以更能接受和調適淘汰或不理想的成果 ... 每當事情的走向不如預期的時候,人的本能總是會去找「合理的原因或藉口」,一方面檢討,也一方面找台階下。然而在國外有一些事情的相關變因是非常複雜的,一味拘泥於「結果」或許不是那麼必要。
就 “peer evaluation” (組員評分)這件事來說好了,很多課程的團體作業老師都會設有這個環節,讓學生進行互評,立意是好的,大多數時候可以避免搭便車的情況(有些老師還會協助中途拆組)有時候是變相的「送分機制」。但也有些時候反而就 ... 看誰會玩人際遊戲。有些人自帶超厚臉皮特質,永遠遲到、划水、給沒用的意見,你還是要對他「心平氣和和平相處」,因為自己的命運也有一小部分掌握在對方手中。有些人對成績的認知就是「只能我高不能你高」,不管實際付出多少反正給隊友低分就是對自己利多(?)。還有一種人是,加減混加減蹭,最後冒出一句,要不我們就全部都打一樣的比例分吧(打同分就是所有人均分總成績)(?)上週跟這學期創業課的一個美國同學聊到這件事,發現自己不是唯一對 PE 有這麼多「發現」的人,交流了一下,挺有趣的,心理學可以研究研究。
另外一個是「文化障礙」,雖然 Hofstede 理論已經被用爛了但還是有幾分跡象可循,相對獨立、彈性的西方思維和相對團結、從長計議的東亞思維時不時就是會有對不上頻率的時候(更多崩潰的時候是同樣講中文的人之間思路也差很多)。簡單來說心態上要放得更瀟灑,就當經一事長一智,這次失手了下次就懂了。簡單分享兩個小案例,一個是我之前去的培訓計畫面試,有個環節被扣分的原因是 ... 沒有主動與面試官攀談,也就是面試前的短暫自由社交、早茶時光我只跟幾個組員交流,沒有跟混在人群中的面試官互動(是真的沒有特別想到這也算在評分項目)。另一個是上學期分析一場遊輪意外事故,在討論公司應對策略時,組裡一派側重災後心輔和聲譽補償,循著課本理論一一寫解決方案,另外有兩個怎麼樣都只想到砸錢賠錢解決,還要發優惠券(?),討論到最後的結論是 ... 最大的敵人不是改作業的老師,是跟你一起寫作業的組員,心累。
又滴滴咕咕地寫了些留學生活雜感,不管是語言上的看法或文化、生活體驗,可能有些人能共鳴,又或者暫時還不易想像,都無妨,依舊感謝每一位願意閱讀我的文字的你,雖然我的文筆貌似是退化得越來越明顯,更感謝給予回饋的讀者(留言、喜歡、收藏我都當作是鼓勵)。
如果說生活是平淡而煎熬的長軌,每對它多感受一點,就越能解鎖風景的格局和精彩,那些平交道上的哐噹、那些漫無天明的隧道、那些進了月台又下了車的人,都是這趟記憶裡最細小,最真實,既偶然又必然的亮點。
【留學生活雜談】
英文不好可以出國讀書嗎?語言能力和非語言能力的生活苦甜分享
鮮's 文章總覽 Follow IG:Kyywritings
寄信給鮮:juliaelaineyang@gmail.com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4 則回應
匿名
2019-10-18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10-18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10-25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17 days ago #4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