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間,在管理學院研修將近四年的自己,在最後一年的課堂中,有幸接觸國外大師「對管理學問體系進行檢討」的文章; Ghoshal, Mintzberg, Micklethwait & Wooldridge 提出我從未想過的觀點,引導我反思管理學與管理教育;更因與自己以往學思歷程相呼應,而深感共鳴。以下分成三個面向敘述:管理作為學問、管理學位的侷限、以及我個人管理教育經驗的反思與展望。
管理學的供給:作為一門學科,帶著偏見與侷限,影響力卻無遠弗屆
首先,「學術研究」方法,講求理論背後的證據,由各種面向分析得出的決策;但「管理」本質上離不開「人」的因素,而人的心理與行為究竟如何運作,至今(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領域)仍未發展出完善的解釋體系。呼應Ghoshal於「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文中闡述的,為了把複雜的人類活動簡化成模型並做出分析,管理學必須仰賴經濟學對人類「理性、自利」的假說。然而,現實狀況中有無數其他變因,影響著組織的行為與結果;簡化的根本假定,或許確實解釋了管理實務上的諸多現象,也有利建立學說,卻導致學習者不知不覺習慣以人性本惡等價值觀做思考及決策。
再者,呼應著Henry Minzberg在「Planning on the left side and managing on the right」文中,分析企業領導者面臨的處境與行為,發現實務上對他們而言,左腦的邏輯分析固然重要,但在領導與決策上,更仰賴右腦的整體關係同步處理;「管理是門藝術」的說法不無道理。因此,把(偏向左腦思維的)科學分析學術體系,套用在(右腦思維也扮演要角的)「管理」這個領域上,必定有其侷限性。
此外,管理學理論帶來的價值,與其說屬於學術界,不如說是在於它所衍生的「產業」。在所有學科中,管理學或許是最貼近應用面,也是少數與金錢利益環環相扣,反而能因此讓理論受肯定的領域--畢竟管理理論的成功,可能源自於或導致企業實際應用它,而得到的成果及相應的獲利。在資本主義為主流的當代,管理學與企業共同追求的,往往是股東利益極大化;理論有助引導決策,實務經驗亦有助發展理論,相輔相成的循環之下,加強了以獲利為主要(甚至唯一)目標的決策標準。
在全球化與專業分工的當代,每一個人若不是企業的員工,生命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管理情境中,也會是企業所提供產品服務的消費者、受到整體經濟狀況影響的國民、或者與企業共享環境的地球居民;當管理學說被企業爭先恐後地採納,進而透過決策,落實到對利害關係人的行動上,帶有偏見的管理理論,對全世界環境、社會、人們造成的影響,無遠弗屆。
管理學位的需求:MBA方法與目標的偏差,不保證成為好的經理人
管理學理論的產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MBA學位」的需求,也與目前於管理學院攻讀學位的自己切身相關。跟隨Henry Minzberg「MBA≠經理人」一書的腳步,我得以退後一步思考:爭取MBA/取得管理學位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MBA計畫的目標,在於「培養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以目前的教學內容及方法,恐怕還有一大段差距。管理學院的教學型態,出了什麼差錯?
現行世界各大管理學院的教學方式,以哈佛商學院引領的「個案討論」為主流,輔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及考試模式:這種機制下,鼓勵學生快速思辨、提出觀點、在有限資料下做出決定、踴躍主動發言,對於培養思辨能力、熟悉(財務、行銷等)商業各業務涵蓋內容、套用模型/由硬性資料分析並下判斷、累積專案管理與團隊合作經驗,或許有幫助,卻離管理實務太遙遠。
延續著前段「管理作為學問」的根本問題,並如同作者的諷刺:MBA = Managemenet By Analysis,當課程的形式與內容,不得不偏重在「分析」面向,難免導致學習者對管理的觀念有所扭曲。實際歸納優秀經理人特質而成的「管理風格三角圖」,所需能力遠遠不只科學「分析」,還有手藝「經驗」、藝術(遠見)等等要素。當學習者實際成為經理人,領導團隊與企業時,恐怕也將受此思維影響,並落實在行動中;實證上來看,MBA所倡導(難免有所偏誤的)管理價值,對實務不見得有幫助,甚至可能有害。
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終為始,回歸「培養優秀的企業經理人」目標本身;要透過現行大學體制,培養出完全符合企業職缺要求的領導者,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就管理職缺而言,每個產業、每個職缺所需的技能組合絕不可能相同。而每一個人都追求著不同生涯方向、不同產業、不同職缺;大學受限於資源與時間,需歸納出一體適用的知識,傳授給所有學習者,幾乎不可能同時滿足每個人的不同需求。若要達到「培養經理人」的目的,現行MBA的運作形式,或許不是最有效的途徑。以培養領導者聞名的跨國企業P&G為例,其所採取的領導人才培育方式,有70%來自從做中學,從專案實務中培養的經驗,20%來自與同事、主管的合作與反饋,僅有10%來自課堂式學習。
在台灣教育體系中研讀管理學位,對生涯及個人成長的助益甚於專業知識學問
身為一個管理學的學習者,來自台灣教育體系的成長背景,選擇管理學院中的科系為大學主修,對於個人的生涯發展,確實有助益:
首先,就課程教學而言,涵蓋「產銷人發財(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財務)」等商學各領域的內容,讓我們得以對產業與經濟概況有所認識,學習企業營運的理論基礎,並培養一定的「Business Sense」;或許仍無法與業界人士相提並論,但已相較其他領域的同儕熟悉許多。另一方面,管理學院的個案討論等,有異於文理學院等的授課形式,除了有助培養邏輯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的思維,也鼓勵學生培養「軟實力」:例如,小組討論分工中,能學習與不同性格的人們協調合作,進行團隊專案管理、個人時間管理;專題發表的形式,讓人練習立論闡述、簡報及口語表達等等。這些能力與專業知識相比,能應用的範圍更多元、更長久、更能「帶著走」,是無論投入何種工作都可應用的職場素養。
再者,是藉著同儕彼此鼓勵,與學長姐社群,讓我們對職涯提早開始探索、規劃,並能取得實作機會、人際網絡等資源,提早開始採取行動,累積經驗。或許與上述「管理作為一門學術理論」的侷限性有關,主修管理的同學之間,常常談起這「梧鼠五技」的焦慮:覺得「管理」是一門廣泛、難紮實深入、難以言喻、甚至不須背景仍能快速學習上手的理論,自己缺乏如程式設計、醫學、法律等「一項專業能力」,可以直接對應特定產業或職缺,甚至因此容易被他人取代。再加上學長姐透過講座等形式分享經驗談,讓我們在踏進學院後,很快產生職涯發展的危機意識;同學間的交流甚至比較,也帶來同儕壓力,進而促使每個人積極參與社團、專案或實習,找尋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並累積履歷表上的經驗成就,為銜接職場做更充足的準備。在當代台灣,畢業投入職場後,工作就將占去人們生活的大半,並對生活、生命的各個面向有所影響;我十分慶幸,在管理學院的環境中,我能受到鼓勵,提早起步開始計畫職涯,進而思索生涯。
我認為學生就讀大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學習職業所需,更重要的應是在專業知識之外,培育出走入社會後,未來生涯的「自我領導力」。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我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一路上被灌輸的價值,是「被動」接受並背誦標準答案,一切以追求考試分數為目標;然而,畢業後出社會的生涯,要自行「主動」訂定目標、規劃走向、再以行動落實的。如何由被動轉為主動,學習去思考,發展獨立見解,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生命原則,是這一生命階段的重要課題,然而學校鮮有課程是以培養此方向的能力為目標;在管理學院,被鼓勵進行職涯規劃的同時,也常被勉勵思考並規畫自我生涯,於我而言,是十分寶貴的環境。
瞭解體系,問題意識,展望未來,期盼管理學成為推動世界的正向力量
在這個年代,企業的影響力擴及世界每個角落、每個生命。然而企業參考採納的管理學理論,卻在根本上有所偏差與侷限。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企業社會責任」、「B型企業」、「社會企業」漸漸受到產官學界的重視,除了利潤(Profit)之外,也顧及社會(People)、環境(Planet)面向;除了股東(Shareholder)之外,應維護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權益。或許,目前這些觀點的推行,仍須透過「有助於獲利」的論點才能受到重視;或許,以個人之力,很難一夕之間撼動巨大的體系。但是,瞭解體系運作的機制,各角色的考量角度,並對於問題有所意識,是帶動改變的第一步。
至於管理學教育,以及MBA等管理學位的追求,不見得是培養專業經理人的最佳方式;主修管理學的我,也不因此保證能成為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回顧我的學思歷程,我仍感到慶幸,自己因為踏進管理學院的殿堂,而能有機會建立更宏觀、獨立、分析、批判的思考角度(例如本篇反思及評論);並從同儕及學長姐等人際網絡中得到職涯與生涯規劃的勉勵、動機、機會與資源。
我期許自己,進入職場後,莫忘管理學理論本身的侷限,與領導實務的差距,持續精進培養多元的能力;試著從自己的行動,支持讓商業力量與多元的社會、環境和諧運行,甚至發揮正向影響力。期待有朝一日,管理理論、管理學位、以及企業的力量,能夠成為真正改善人們生活與環境和諧的動力!
延伸閱讀:
© blink.com.tw
6 則回應
匿名
2019-09-29 13:28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10-11 23:44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10-12 00:02 #3
鼓勵了作者
0
2019-10-25 19:30 #4
喜歡這篇文!
0
2019-10-25 19:34 #5
小幫手提醒:你與爆文只差這篇文章!Blink 作者必看的三個寫作秘訣 裡面有提到您的這篇文章喔!
0
匿名
2019-10-25 19:37 #6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