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鮮人平均失業26周,來自父母長輩與經濟的壓力,甚至影響到健康。對於未來的茫然與焦慮,不應該成為求職的障礙,擴大思維找尋不同的可能性,才是往後職涯的不二法門”
大學畢業季的到來,有些人選擇繼續讀書,前往不同的研究所繼續深造,而有些人選擇投入職場,成為社會上的新面孔,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社會新鮮人】。
依據主計處所公布相關資料,2017年初次尋職者,也就是應屆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平均失業時間為26周,也就是必須花費大約半年的時間,才能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在這半年間,求職中的新鮮人處於無收入的狀態,大部分的人經濟支持必須來自父母,回到家中則必須接受來自長輩的關切,在經濟、父母以及自我期待的多重壓力下,許多社會新鮮人處於焦慮、茫然,甚至是憂鬱的情況。
人力銀行yes123在2018年做了【新鮮人求職挑戰與待業恐慌症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的新鮮人,再處於求職待業時「會感到」恐慌,甚至導致失眠、頭痛、胸悶等健康上的問題。
延伸閱讀:新鮮人八成填履歷卡關 七成七不會寫自傳 77%罹患待業恐慌症 失眠!沒食慾!
在各大網路人力銀行瀏覽著各種職缺,卻又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想起過去4年學到的知識,似乎又無法直接的對應到某個明確的工作。
我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畢業後的茫然使得在求職路上總是畏首畏尾。
看到喜歡的工作時,發現心目中理想工作的門檻難以跨過,做得來的工作沒有興趣,想要做的工作卻又難以企及,但是最難過的卻又是不知道理想中的工作是否存在。
年輕人的茫然與憂慮也並非是空穴來風,依據經濟日報報導相關政府資料,2018年全年20-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12%。
但學者也表示,20-24歲這個區段的失業率飆高,其中很大原因在於這個區間包含了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由於缺乏工作經驗,因此在求職的過程中會有較長的空窗期。
求職季的到來,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網路社群也開始討論自己的求職歷程,除了比較職缺與薪資的多寡外,更多的討論是關於自己學經歷,是否能夠應用在未來的職場上。
回顧起大學四年的學習歷程,能夠完全達到學以致用的人或許少之又少,但筆者認為以往所學仍舊有其價值,當你認為當下的所學無法能夠直接的與職場連結,此時你應該思考,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是否有其他向外連結的可能性。
在未來幾十年的工作生活上,你將不斷地吸取各種新知,加強可能用於擴展自身職涯的所需能力。
畢業十年後的你的工作,可能會與當初所學的知識相差甚遠,但這並不代表當初的努力毫無用處,而是你在工作的過程中,你逐漸發展其他的專長,甚至融入當初的知識,使你的能力變的獨一無二。
同樣身為社會新鮮人的我,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未來,筆者也因此茫然甚至恐慌過,但是當下的壓力將會刺激你思考,不斷地努力學習,突破現有的框架去挖掘未來更大的可能性,將會是我們面對挑戰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
在畢業到就職的這段路程,一遍又一遍地滑著各大求職網站的職缺,看著工作經歷要求,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茫然、憂慮似乎不足以形容。
同樣身為新鮮人大軍之一的筆者,我將透過這個系列,分享這段路程的所思所想,各位新鮮人們,大家並不孤單,這段前往職場的磨合挑戰,我們將一起走過。
畢業季過後,許多的社會新鮮人自校園中走出,我們所面對的是無情競爭的職場。
有些人已經為自己的職涯設定了明確的目標,然而卻有人仍在夢想與溫飽間抉擇兩難,沒興趣的工作不想做,有興趣的工作做不來,不禁看著難以跨過的門檻的,只有茫然。
更慘的是,甚至我們不知道自己感性具的工作,究竟存不存在。
---------------------------------------------------------------
北京人大交換中系列、書籍分享等其他系列,歡迎閱讀
© blink.com.tw
2 則回應
匿名
2019-07-31 13:30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9-06 22:01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