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之前,我建議先看之前寫的《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愛之語」,附上連結,大家可以先去玩一下再回來看(點我) 愛之語分成: (Words of affirmation) 、精心時刻 (Quality time) 、接受禮物 (Receiving gifts) 、服務行為 (Acts of service) 、肢體接觸 (Physical touch) 這五種。
我在測這個之前,其實就有推算過自己的愛之語,第一高分應該是肢體接觸、第二高分應該是精心時刻。記得在到教會之前,大概國中左右吧,那時候我很愛摟著朋友的肩膀,或是跟某個好朋友牽手去廁所或是去體育課,後來到了教會,我喜歡被擁抱、被摸頭,這些都讓我感覺被愛,但父母對我通常是肯定的言語或是送禮物比較多,所以理智上知道他們愛我,感性上卻感受不到而深感寂寞。精心時刻,逛逛街、出去玩、下午茶、約吃飯...各種可以跟朋友聊到天的活動,都深深的吸引著我,那就是我感受到被愛的方式。
愛人要用別人能接受的方式去愛,基本上可以偷偷讓自己的另外一半測看看,不過大部分,如果他很愛送你禮物或是他很愛有長時間的聊天,通常那就是他的愛之語,八九不離十,可以參考看看。用對方感受不到的方法愛人,就像你想喝可樂卻把吸管插在裝滿雪碧的杯子裡一樣的徒勞無功。
因為對你而言,跟人相處時的自己是假的,所以即便被人擁抱,也會覺得,值得被擁抱的人,不是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
心理學家Pauline R. Clance與Suzanne A. Imes曾於1978年提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這個概念,指出人們無法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與努力,認為總有一天會被別人識破自己的能耐也不過如此。即便現實證明,他們的確擁有優秀能力,他們依然會認為自己只是個騙子,不值得獲得任何的讚揚。
好發族群跟破解方法請看此:
https://www.iiispace.com/2017/12/10/000312/
曾經聽說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在教養小孩上面有了一個共識,當小孩哭泣吵鬧,他們會把他帶回房間,兩個人就蹲下來看著孩子,冷靜的說「哭哭沒有抱抱」一直重複,但有一天妻子忍不住了,她問丈夫「為什麼孩子沒有哭的權利?」丈夫答不上來。
如果有看我前幾篇閱讀心得的人,應該會看到一篇中提到「我連表達自己情緒的權利都沒有,真實的我被否定了,那我的存在呢?他有意義嗎?」
如果悲傷是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那麼全能的神就不該會有種情緒,但聖經裡面提到「耶穌哭了」,拉撒路死的時候,耶穌哭了。哭在現代的社會被視為一種軟弱的代表,在哭的人會覺得自己特別的脆弱,但這並非不好,試想每個人都把自己裝作非常堅強(請容許我用「裝作」來形容,因為我並不相信有一個人會有全然的堅強)當你所看到的都是堅強,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是否更加的譴責呢?裝作堅強,只會越來越自卑,顯現你的脆弱,會讓自己有一個被擁抱的機會。
對我而言情緒沒有好壞,但物極必反的道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你可以難過,但不要讓自己陷進去(鬱),你可以高興,但不能讓自己無限的膨脹(躁)。當然,如果已經到了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的人,還是要靠藥物治療,而非自我控制。
其實負面思考某種程度上是上帝給人的禮物,想想看,如果在原始時代,你看到了一隻猛獸,而你無限的正向思考,覺得自己一定贏得過牠,最終你可能變成牠口裡的晚餐,另一個人,他一直焦慮的覺得一定會被吃掉,所以他逃跑了,他活下來了。所以我大膽的假設會正向思考的祖先都被吃了,現在人會負向思考好像變得很理所當然 XD 在演化跟生存的過程,負向思考有一定的存在必要,他不全然是不好的,也不全然是好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想起來,我哥哥最近有些的厭世,覺得世界對不起他,覺得上個世代的人做什麼都可以發,他卻沒辦法。的確,上個世代的人做很多都會發,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幸福跟快樂不是世界欠你的,不該把幸福快樂視為別人應該要給你的,那是你自己該去努力的,而當你憂鬱症發的時候,你就更會知道,快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
丹麥畫家Nikoline Werdelin受訪時曾這麼說過:把快樂視為一種能長期恆存的事,是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一種最具破壞性的觀念,一如「完美」一詞,快樂是一種不太可行的概念,因為它稍縱即逝。
想到我的母親,她是一位好母親,我知道她很愛我,但在早年的教育當中,我受傷了,所以當她想要照顧我的時候,會令人有股噁心感,想要逃離,希望她最好不要理我,對於她在講信仰的事情,總是感到憤怒,一股莫名火大的感覺,當她想要講些道理時,我總是不耐煩的不理不睬,卻不知道這種無來由的感受是怎麼被驅使出現的,或許就像書本寫的,我有個一個自我防衛的機制,而且他是自動的,為了是保護我不再受到像早年那樣的傷害,抗拒母親,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 你瞭解你自己嗎?」我發現有時候其實自己最不了解的人就是自己(好饒口XD)人們通常對自己都特別的嚴苛,面對朋友有一樣的狀況時,你會安慰會拍拍,但如果這個主角換成你自己,很可能換了絕然不同的反應。例如同事在上班時不小心犯了一個錯,她非常自責,通常大家都會說「沒事~都處理完了,不要再自責了,下次注意一點就好了」,但如果是自己,通常就會說「你真的搞砸了,雖然已經處理好了,但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你了,你怎麼那麼沒用?」試想把對自己說的話對同事說看看 XD 她不氣死才怪,所以當你這樣對自己說話時,你跟自己是不可能有親暱關係的。
如果你是一個容易自責,自我要求高的人,我會建議你對自己寬容一些,用第三人稱來對自己說話,假設你的家人發生這種事,你會怎麼跟他說?寫下來,然後把主角換成自己,把信讀一遍,遇過好幾個人,唸到後來都忍不住哭了,那是他一直以來最想聽的話,而後,他便知道要如何擁抱自己。
Um...壓抑換來的有可能是,心理生病呢。不想多說了 XD
記得之前跟心理師討論,她說「小時候的妳蜷縮著身體放聲大哭,生理上跟心理上的各種反應正是她吵鬧不休的最好驗證。」然後我開始學習如何照顧小時候的自己,聆聽她一直想要的是什麼,慢慢的,她的吵鬧變小聲了,我覺得會越來越好的吧?前提是你要開始學習如何照顧小時候的自己。
就像對憂鬱症的患者一樣的沒耐心一樣,很多患者的家人朋友,真的是卯盡全力,希望能讓他快點好起來,可是這會形成一股莫名的壓力,重重的壓在患者身上,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我覺得情緒在低潮的時候,反而可以讓一個人的思考更加的沉、也更加的深,這有時候並非不好的事情。
依我的經驗,曾經低潮過一段時期的人,回來時經常更有活力了,對事情也有嶄新的觀點。彷彿那段時期中,他們把內心的拼圖通通散攤開來,並發現一種新的拼湊方式。
我知道痛苦時,看到這句一定會在心裡罵一百個髒話,但...當你承受過痛苦,你就知道喜悅有多麼得來不易,你會比其他人更加的珍惜所擁有的幸福,而不會變成滿街跑的屁孩,你會知道並且深深的感謝你現在在幸福當中。
記憶中,一個憂鬱症的女孩哭著說「心理師、醫師說的我都做了,藥也有好好的吃了,到底為什麼我還是好不起來?為什麼甚至還變得嚴重了?」努力了,其實就夠了,你已經盡力做到你能改變的部分了,剩下的不是你該扛的,就學著放手讓醫生跟心理師去扛、去負責,好好地接納現在的自己,好好地擁抱自己,接受現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就像烏雲來就讓他來,烏雲走就讓他走,不要去抵抗,更不需要去挽留,當作一件自然的事情,會讓你好受很多。
有個個案,他本身是憂鬱症患者,有一天跟家人吵架,弟弟說出「我想殺死他」而個案也說了「我想殺死他」,聽了聽覺得有些危險,問了個案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個案說他想拿榔頭,趁著家人在玩遊戲的時候,從後面直接敲碎他的腦袋,他的「我想殺死他」跟他弟弟的「我想殺死他」絕然不同。
基本上憂鬱症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有攻擊傾向,通常患者都是傷害自己,但若是面對讓他發病的對象,就有可能會出現攻擊傾向,這時候通常需要好好跟他討論,知道他打算如何做,又或者只是說說而已,談話者必須要很有智慧的來處理這件事情。
我現在發現,這是我自尊低的緣故。在內心深處,我連對自己是否有權利存在於這世界上都沒什麼安全感。我覺得自己像個錯誤,光是能夠被接納成為人類群體的一分子,我就該萬分感激了。都已經這麼好了,我實在不能再造成困擾。
在長大後的日子,才發現,原來我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喜歡自己。同時,也發現,很多人都是這樣,自我形象低落,有可能很有自信,卻自我形象低落。
這類的人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某些小有成就,或是在課業表現中良好的人,那為什麼會說自我形象低落呢?自我的無價值感,讓他希望透過外在獲取稱讚跟成就感,然後做越多,他就會越不安,他越來越不知道,到底是他存在的本身有價值,還是因為他做很多、他會很多才有價值。
有時候他們希望向他人表達「我不喜歡我自己」,卻會被嘖嘖,大家都會覺得,你都表現的這麼好了,到底有什麼不滿足的,所以就會很想翻他一個白眼,覺得他在反向炫耀,但如果你真的很重視這個朋友,請你告訴他「我喜歡你,會跟你當朋友,跟你有什麼成就、你會多少東西都無關,即便今天一無所有,甚至是個廢物,我都還是會跟你當朋友的,因為你還是你。」
我的情緒管理其實一直都有些問題,不是沒辦法好好的表達,選擇了壓抑,就是表達了,卻一發不可收拾。記憶中,年幼時,父母不太讓我哭的,一哭了就要叫我擦乾眼淚,基本上大家的父母都是這樣啦!畢竟小孩哭鬧真的很吵,我完全能理解,也不怪他們。但也因此,我對於情緒的收放沒有學習到,被忽略的情緒,終究有一天把我整垮了,學著如何收放,學著如何適時的表達卻又不能過度,這真的是一個很難的課題。
孩子會哭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此時的感受,所以當你還未了解就直接制止時,你阻擋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不過這也是要判斷的,有些孩子習慣用假哭來操控父母。我記得有一次我看到了三個很可愛的女孩們,最小的妹妹剛會講話沒多久,最大的女孩大概是一二年級,當小妹哭得哇哇叫時,姊姊居然走過去說「妳的眼淚呢?她在假哭!」馬上舉發了妹妹的計謀 XD 連孩子都知道誰在假哭,所以,千萬別讓孩子用假哭來要脅你,父母通常聽到哭聲就受不了了,但你得踩著原則,然後去理解孩子要表達什麼,而不是一哭就什麼都有。
1. 小屋|創傷修復:基督教如何看苦難?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53786/
2. 情緒暴走不是你的錯|閱讀 x 心理學 x 情緒管理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68103/
3. 高敏感是種天賦|閱讀 x 心理學 x 高敏感族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68535/
4. 心好累-抗壓力太強反而會生病|閱讀 x 心理學 x 憂鬱症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68578/
5. 情緒勒索 : 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閱讀 x 心理學 x 情緒勒索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68710/
6. 別再叫我加油,好嗎|閱讀 x 心理學 x 憂鬱症 x 霸凌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68783/
7. 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閱讀 x 心理學 x 憂鬱症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68986/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3 則回應
匿名
2019-07-02 20:37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7-04 00:30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7-04 18:39 #3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