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味噌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電影
是2015年上映的《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David Foster Wallace被《洛杉磯時報》譽為美國近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如此有才華的一個人,卻在2008年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這部電影是改編自David Lipsky所寫的書《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故事描寫他在1996年在《滾石雜誌》當記者時,訪問David Wallace的經過,當時David Wallace出版了一本書《無盡嘲諷》(Infinite Jest)大獲好評。在他們相處的短短五天裡,如何影響了彼此,甚至改變了一生。
這是我第一次看一部幾乎由兩個人對話堆砌而成的電影,
但是很意外地,我並不覺得無聊,甚至還看了兩次。
首先,兩位男主角的職業本身就讓人覺得很有趣
一位David是爆紅的作家,還正在努力適應被大眾關注的感覺;另一位David是一位記者,試圖想寫出最好的報導。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寫書。
雖然他們只有五天的相處時光,卻也短暫了進入了彼此的生活。在電影中,一開始Lipsky努力想探聽出一些Wallace的秘密,而Wallace也不甘於這樣的狀態,常常反過來問Lipsky問題,在這樣你來我往的對話中,互相都還在了解對方是怎樣的人,同時也不想讓自己佔下風。到後來他們因為忌妒彼此而鬧的不愉快,大吵之後說出了內心話,在互相了解之後,兩人到底是單純公事的關係?還是已經認為彼此是朋友?這段旅程在這曖昧的時間點戛然而止。
另外,最令我有所感觸的便是片名所帶出的主題,寂寞
"I think being shy basically means self-absorbed to the extent that it makes it difficult to be around with other people."
(我認為害羞基本上意味著自我吸收,以至於我很難跟別人相處。)
這是Wallance在電影裡說的一段話,說出了他的個性,以及他背後的寂寞。從訪問的第一天晚上,便可看出Wallance是非常寂寞的,突然的爆紅讓他不知所措,這種感覺卻又不知道能和誰分享。正巧,在一個在他需要陪伴的時間點,Lipsky出現了,所以我想當Lipsky說他要到附近的旅館住時,Wallance堅持著讓他住在他家的房間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需要陪伴。
接近結尾的時候,Wallance和Lipsky要了地址,而且後來還真的寄了東西給他,他把Lipsky忘在他家的一隻鞋子寄回給他,而Lipsky滿心期待的找尋包裹裡還有沒有其他東西或是寫了信,卻發現除了那隻鞋子和紙條之外什麼都沒有了。我看了第二次才明白,是Wallance又變回寂寞的人了。
電影裡好幾次講到Wallance在大學時期曾經想要自殺,而他也不否認,他甚至說"我認為人是不會變的,所以這個想法應該還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只是我很努力的去抑制它。"這段話似乎也預告了他最後選擇的結果。
/
克服孤獨和寂寞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我也曾經是個很怕孤獨的人,尤其是大學搬出來自己住的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很寂寞,那種感覺好像是自己被全世界遺忘了,不小心的就掉進了漩渦裡。
後來我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中,找到了逃離漩渦的方法。人們常常害怕很多事,害怕痛苦、害怕孤單、害怕受傷等等。但其實我們會該做的就是靜下心來感受這些情緒,並且告訴自己:「沒錯,這就是孤單的感覺,我完全的感受到了,而我現在要離開它了。」完整的體會每種情緒,便不會再讓自己那麼害怕它,甚至可以從這些情境中更加了解自己。
❤❤❤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