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噗噗的人,自己原本覺得不需要生氣,也就跟著生氣
那麼為什麼要發展出這個神經機制呢?澳洲的一位科學家認為,模仿是潛意識不自覺的、甚至是先天演化來的行為,當我們的穿著舉止跟別人一樣時,會增加別人對我們的好感,加強跟別人互動的機率。有一個實驗是指示飯店的侍者在點菜時,盡量模仿客人的說話,重複一次菜名,第二天則指示同一侍者盡量不要模仿客人說話,結果發現模仿客人的那一天所得到的小費比較多。另一個實驗是給受試者聽一個陌生人演講的錄音帶,一邊聽,一邊要重複那個人的話,結果發現受試者會不自覺的去模仿那個陌生人的說話方式,如果那個人說話的聲調是悲哀的,他們重複時聲調也是悲哀的,如果那個人的聲調是快樂的,他們重複時的聲調也是快樂的,受試者會改變自己的情緒以與錄音帶中的陌生人一致,這點很讓人驚訝,難怪我們都喜歡跟笑口常開的人在一起,不喜歡跟愁眉苦臉的人作朋友,模仿竟然可以改變情緒。
但是人為什麼要去模仿別人,作自己不是最好嗎?科學家發現人是個社會動物,非常渴望被別人接受,模仿是讓別人知道你認同他的最簡單方式。越是對自己信心不足的人越會去模仿別人,美國發現在一九六○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還未興盛時,美國的黑人青少年會去模仿白人的行為,因為他們羨慕白人的權力與地位。青少年特別容易受到時尚的影響,很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會像鶴立雞群被別人所孤立。我念大學時正好流行迷你裙,裙子在膝上三公分,而我父母要求的長度是膝下三公分,我們雖然知道大部分東方人的腿沒有美國人的長,穿迷你裙是自曝其短,應該要藏拙,但是實在沒有勇氣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一出家門就把裙頭往上摺兩層,把裙子縮短,回家時再放下來。現在回頭看,這真是很幼稚的行為,但是在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年代,跟別人一樣是最好的護身符,隱在人群中就不突兀了。或許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對子女撒銀子去趕時髦之同情心會多一點。
其實這段根本就是我打的文章吧 XD 一直猜測導致沒辦法好好跟人建立關係,然後人際就不太好
記得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很愛「說謊」,不是那種爸媽問問
書中寫到情緒暴走的原因有
01. 缺乏基本信任
因為不相信他人,所以相處的時候覺得緊張,情緒就容易變
02. 偽裝自我
偽裝形象,但這個卻不是自己,於是讓自己活的非常不自在
03. 不敢與有好感的人交心
這點其實很像在談戀愛,怕交心沒有好結果,怕吵架,怕以
04. 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行
跟第一點雷同,因為不相信他人,於是可能對方的一個眼神
05. 一味討好他人
這點我想了很久,基本上書上列出的6點,除了這點以外,
06. 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看到的時候淺淺的笑了,忘了是哪個朋友跟
這些話,書裡面寫「咒語」,覺得蠻有意思的,但不會稱他
兒時記憶影響的那段,想起了上次跟一個人聊天,我告訴他
1. 小屋|創傷修復:基督教如何看苦難?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53786/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2019-05-14 03:57 #1
http://bit.ly/2VbumBy
0
2019-05-16 01:31 #2
感謝分享好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