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當志工,怎麼做可以創造彼此間更精采充實的回憶?如果再重來,還可以怎麼做?
與你分享,我在印度參與志工的經驗反思:
反思之前,旅程的腳步:
很慶幸自己把握機會,享受每一刻的自然奇景。晚上望著星空、銀河、月亮發呆,甚至遇見流星!早早起床,穿過河谷、徜徉陽光與青青草地,享受晨間美好的散步!勇敢嘗試一切,包括食物,從旁遮普早餐烤餅、炸甜點、起司乾、糌粑到酥油茶,只敢吃一口也好,拉達克的口味與文化,此刻不試,或許此生永遠不會知道了!如果重來一次,希望自己真的踏出舒適圈,可以更大膽勇敢一些,再嘗試更多一些!
很慶幸,自己盡力把握機會,一起吃飯、享用下午茶時,不只是跟團裡的人用熟悉的中文聊天,而多主動與當地人交流!從校長、秘書、Spalzes、Genli、司機Phuntsok……每個人都帶著豐富的故事,對當地的瞭解,等著你去詢問探索!也很慶幸自己有帶著一本台灣旅遊書,雖然是滿舊的版本,還有自己平時的剪貼日記;裡面有有豐富圖片等紀錄,可以與當地朋友及小朋友們分享台灣景物、習俗、節慶、文化,分享自己的生活!
敞開心胸,準備好自己,把握機會認識當地,並熱情介紹台灣吧!或許行前可以先思考自己好奇的問題,從最簡單的食衣住行文化,家庭故事,到深刻或歷史的議題(教育、種姓、性別平權等)都可以是討論分享的主題!
陶笛,方便攜帶的小樂器,十分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吹奏台灣歌謠、流行曲,和夥伴們一起合奏、即興表演,甚至向小朋友學習拉達克歌曲,樂聲悠揚中,多麼美好而可貴的交流!
隨身戴著名牌,寫上中文名字、名片、英文暱稱,方便學生們認識、辨識、記得你,令人暖心!
台灣特色的小吊飾、小零食等物品,可以做為課程最後的獎勵,或者臨別時贈送的禮物。台灣錢幣與小額紙鈔,也可以是與當地人交流分享文化的媒介、互相交換的紀念品!
住在Genli(當地高僧)的家,雖然很舒適,但真的讓人很擔心造成他們的許多麻煩,如果在重來,就算真的不得不住這裡,希望我們可以更為他們著想,更體貼一點:例如唱歌小聲一點?盛飯時先留給他們一點? 希望讓他們不要委屈這麼多。
另一方面,希望可以把我們教案/志工服務的成果/我們在這裡的體悟與學習,更多更主動地分享給當地校長、老師、Genli等。或許是一起看照片、小朋友的回饋單、或我們主動談話中分享,讓他們看見,我們的諸多感謝與感動!
最後,希望我們在服務後可以在當地留下一點什麼,或許是教材、或許是小朋友對課程主題的反應、對教學改善的想法,給當地老師們等,讓正向效益得以延續!
更多海外永續志工經驗分享: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匿名
2019-05-03 17:41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5-05 23:45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