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時候抄襲與模仿是不可以混為一談,但是別人走過的路,或是別人成功的經驗,我們都可以借鑒參考,沒必要再自己重新設計,並踩多一次坑,ㄖㄧ
當初iPhone X剛發布的時候,大家都在抨擊瀏海螢幕,評論幾乎都是醜死了,結果其他大廠像是三星、小米、華為也紛紛推出瀏海螢幕的機型,抄襲又如何,賣得好就是王道,所以好的東西就是需要借鑒一下,市場評論或是風向,有時候反映的未必是最真實狀況,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消費者可能有時候自己都會進入思考誤區。
有一個很著名的案例是Sony,當時他們準備推出Boomboxes音箱的時候,召集了一些潛在的消費者,組成消費者調查小組,想要來討論Boomboxes音箱應該要推出哪一種顏色,黑色還是黃色比較好,經過這一組潛在購買者的討論,每個人都認為消費者應該會更傾向於黃色。然後這次會議後,組織者對小組成員表示了感謝,並告訴他們在離開時,每個人可以免費帶走一個Boomboxes音箱作為回報。他們可以在黃色和黑色之間任意挑選,結果每個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我相信如果我有去參加這一個會議,我也會票投黃色手拿黑色,黃色的確比較好看,但是相對來說不耐用,所以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有這一句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基於不同的自我角色在不同的場合,選擇性的說出一些政治正確的話,但是這些話並不真實是我們內心的想法,所以相對來說我們不在某一個角色或是場合中,回到最真實的自己或是區域時,我們才會真正按照最真實的需求。
再來說說抄襲與模仿,微信當年起家的時候,也是抄襲了日本的聊天軟體Line,現在也做出跟line不同風格模式,滴滴也抄襲了美國叫車軟體Uber,最後還把Uber在中國的市場都吃了下來,為廣大的中國人民提供了出行便利,就連現在每天都會打開的淘寶網,也是抄襲了美國的eBay,現在也成就了阿里帝國,讓所有人交易更簡單,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如果要用一段話來總結,可能就是創新的道路非常艱難,在我們的有限的資源中,能夠存活就是成功,而模仿借鑒,無疑是通往這個成功的捷徑。
而要懂得抄襲,也要明白產品設計背後的深意,在抄襲中加以改良,同時還要注意符合自身產品的核心價值,像小米起家就是模仿htc的手機,但是當他們發現htc好像發展不起來了,或是市場部吃這一套了,轉而開始模仿蘋果,我手裡拿著的米8,已經多次被別人誤會我拿的是蘋果......模仿很簡單,在模仿中學會取捨,就非常難,難在要看透每一個優秀設計背後的道理,這種設計是否符合自身產品的設計理念以及價值觀。
抄襲是如此的理所當然,特別又是在山寨大國-中國,
大咖都在抄襲,我們為什麼不能抄呢?
但是只懂得抄襲是不會成功的!!
推薦閱讀: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6 則回應
2019-04-20 22:14 #1
「抄襲」這件事還滿有趣的,剛好近期有看到一篇文章貼上來分享給大大,《抄襲?二創?模仿?不管怎樣,未經同意重製他人創作就違法!》
裡面提及一個有趣的觀點,指說模仿、二創、致敬這幾個詞彙都只是語意上的形容,以法律面來說,只要未經著作權人同意,都是所謂抄襲,必須付法律責任。
最後,我還滿認同大大最後的觀點,即便真的抄襲,但這不會是自己內化過的東西,因此有高機率,花了重本,卻不會得到預期效益。
2
2019-04-20 23:07 #2
蘋果大叔
看完大大分享的文章,我之前其實就非常好奇為什麼二創會犯法,其實二創的代表可能就是谷00,如果用這一個案例來看,爭對影片濃縮內容的部分,可以算是爭議最大的地方,但如果其中大多是講述自己的觀點或是帶入一些情節,其實就沒有犯法。
如果就手機來說其實手機每一家的外觀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多方訴訟的最後,都是庭外和解。
2
匿名
2019-04-21 00:42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4-21 00:52 #4
鼓勵了作者
0
2019-04-22 12:12 #5
感同身受呀
0
匿名
2019-04-26 23:01 #6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