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摘要:
校園是大多數年輕人,腦中最直觀的一個場景,所以把握校園場景的需求走向,並打通校園市場的壁壘,對於以後市場擴張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其實有很多公司的發源地是校園例如:Facebook(哈佛大學)、Snapchat(史丹佛大學);大陸方面如:餓了麼(上海交通大學)、ofo(北京大學),這些企業均起源於校園。
最近幾年,共用單車、新零售還有校園支付.......在大陸都是非常熱門的話題,而2019在校園市場上又會有出現哪些明星企業?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我非常喜歡這一句話,“失去年輕人,就失去了市場和未來。”
但是很少有企業做得很好,為什麼呢?打入校園,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認為校園市場有三大特色:新、散、快
新:指學校的學生不斷換新,不斷湧入新鮮血液。
年輕的大學生族群有新的價值觀或審美觀,新的產品和購買需求,更加注重個性化服務與用戶體驗。除此之外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也較高,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是優質的目標用戶人選。
散:指流量分散,注意力分散
任何想要統一校園市場的行為都是徒勞無功,因為企業面臨校園市場,往往需要互相合作,簡單來說校園市場非常好開發,卻非常難維護,你怎麼做,競爭對手就怎麼做,而且很可能會被超越。學生不在乎誰先開拓市場,只會關注誰的福利更好或價格更低,一個手機裡面可以同時存在好幾個APP,這讓我想到我之前在無錫的時候,滴滴打車在無錫試點,想要開拓外賣市場,只能說一個正常要20RMB的餐點可以變成1.8RMB,而且這一燒就是一個月,之後沒有了補貼,我就再也沒有用過滴滴買外賣,對於學生族群只有省錢跟更省錢,所以很難形成行業壁壘的機會,我認為唯一有可能差異的點,只有速度和服務,但是學生族群對這一塊的敏感度可能相對不高,商家間只能互相取得平衡。
快:指更迭快,市場趨勢瞬息萬變
曾經有人將2015年譽為共享元年,當時有小藍、優拜、小鳴、酷騎、CCbike、一步、騎唄、哈羅等近70 家公司加入,但如今2019年可能只剩下3~5家還在苦撐,也許會說這些企業背後的資金不穩,才會失敗,那如果單單從外賣市場來看,從原本的餓了麼和美團校園,到後來百度與滴滴外賣隨之入場,但最後百度與滴滴看似玩不下去了,當時整體經濟形勢的繁榮,相之出現的口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都助推了校園市場的發展,就連借貸公司都看準這商機,發展所謂的校園貸,可見這一份商機有多麼龐大。
至於今年的風口,我認為還是社交+電商(拚多多模式),“人們購物決策受口碑影響”。層出不窮的廣告讓用戶逐漸失去信任,而經過熟人推薦的產品,人們卻多半不會懷疑,這也是為什麼拚多多可以成長的這麼快速的原因,除了增加商品的曝光,還為商品背書,而社交關係的裂變非常快,外加社交電商還具備成本低、場景多元化等優勢,例如:小紅書、微博、抖音、臉書、youtube,所謂的網紅都實現了不同的商品變現模式,不在單單靠著所分配到的點擊率或是廣告收益,而是業配或是自己經營賣場獲利。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19-03-28 22:42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