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有無數種方式,跟著 Taras Grescoe 的腳步,我們《不開車,在路上》走訪歐、美、亞洲各地。翻開一冊冊小書,彷彿打開一扇扇通往不同城市的門,迎接我們的是五花八門的大眾運輸系統,與該地發展歷史交錯演進的關係,在當地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互比對後,思考如何為城市打造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我,就是「不開車在路上」的實踐者。別人常問我,為何沒有考駕照?實在是因為台北的大眾運輸太過便利,坐擁四通八達的捷運與公車網絡,頂多再加上Ubike,就可補足最後一哩路。不僅在我目前就學通勤的生活中,沒有強烈的需要;幾年前家裡舊轎車淘汰後,家人也未打算買新車。完善的大眾運輸,特別是捷運系統,也大大影響了我對台北地理概念的建立。不同於多數開車族,描述某地會以「在哪條大路往哪個方向」;我往往必須詢問「鄰近捷運哪一站」的線索才更能理解;我對於捷運各站及週遭環境稍有概念,各站之間卻不見得能串連起來--就像有人評論捷運族如同土撥鼠一般,鑽進地底行動,再從一個個不同的洞探出頭來,導至對整體連續的地理概念較缺乏。我清楚記得,高中地理老師警告這樣的概念太零碎;因此這些年我也努力藉搭公車、便車等時機,如拼拼圖般,串連以往對城市各站點的印象,期望彌補差距,組成對城市地理的全面理解。
對常駐特定城市的人們而言,食衣住行育樂都是自然而然;交通方式習慣了,更容易變得理所當然。或許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有所改變,但往往是漸進而緩慢的;唯有遷移到其他城市甚至國家,必須適應當地的交通型態時,才意識到大眾運輸等基礎建設的不同可能。
上半年在英國交換的我,藉著志工機會等遊歷南北歐數個國家;身為旅人,每到一個新城市,就要學習一套全新的移動方式。也因此,對作者在不同城市的大眾運輸體驗與分析比較,更能感到心有戚戚焉。從愛丁堡、倫敦、雷克雅維克、斯德哥爾摩、到馬徳里;從公車、輕軌電車到地鐵;大眾運輸有時是遊人的救世主,有時是時光膠囊,有的充滿探險驚喜,有的牽起奇妙的緣分,有的甚至成為藝文景點。
還記得,在葡萄牙里斯本,最悠久的28號輕軌電車穿梭巷弄,載著旅人走進城市歷史。古典車廂與現代新型車走在相同的軌道上,收取相同的票價,數十年如一日地緩緩從市中心開向老城區;如今成為旅客認識里斯本的最佳體驗,也成為沿路上的經典城市風景。
印象更深刻的,則是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地鐵藝術探險之旅:走進一個個車站,彷彿踏進一座座主題美術館,整個洞穴般的空間都由藝術家的創作填滿,壯麗的圖像、色彩與線條都環繞著該站所在社區文化或特定歷史主題。當地也有專門的導覽團,(特別適合天氣欠佳時)帶領旅人搭車到一個個最受青睞的站點,發現萬花筒般的地下世界,如何與地上的城市交織故事與火花。
也記得在哥本哈根,一天早晨我在前往市中心的電車上,座位旁的一位先生主動問候攀談--原來膚色黝黑的他,從非洲移民至此在國際貿易相關的工作;走訪世界各國,不僅是為了商務造訪,更是他的熱情所在。我笑著向他介紹台灣,並邀請他未來造訪,然而當他拿出手機立刻希望加入臉書好友,說希望我日後能成為他在台灣的連絡人,取得簽證讓他得以拜訪台灣…如此突如其來的熱情,實在令人難以招架。後來我也未再與他積極連繫,但這機緣,也讓我對丹麥電車多了一層有趣的記憶。
大眾運輸,鑲嵌在城市人們的生活中,也串起來自各地旅人的城市印象;體驗過不同地區的交通面貌後,我感受到身為台北人的幸運,也展望未來的改善方向。例如台北捷運的整潔、穩定、安全都令人稱羨,甚至成為此地人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然而美中不足的,或許是商業氣息日益濃重,而少了我在瑞典或倫敦所感受到的,人文或藝術的味道。廣告悄悄蔓延,從燈箱、走道、車廂外牆,延伸到車廂地面,而至新加上的電視幕、手把上的小方塊,旅客的視野,一點一滴地被行銷訊息占據;多希望,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的創作,是城市音景的變化,讓通勤者在忙碌生活中得以喘息片刻,添上會心一笑的喜悅;讓大眾運輸的旅程不只是為了達到目的地,而可能是更豐富的體驗與享受。
台北之外,也期望大眾運輸能走進更多的城市。不只從交通層面推進環境永續,為當地生活帶來便利,也創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一切以個人為中心的現代都市中,透過共同的空間,加強彼此之間的連結,《不開車,在路上》,能夠創造更多的故事,與新的城市風景!
書名:不開車,在路上: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
Straphanger: Saving Our Cities and Ourselves from the Automobile
作者:泰拉斯.格雷斯哥 Taras Grescoe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05/06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