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國》乍看之下只是奇幻虛構故事,其實彷彿將現實「壓扁」,用簡化的世界,隱喻社會中種種現象;讓讀者在針砭書中世界的同時,發現現實社會的倒影,進而意識到體系中的問題。就好似經濟學,把複雜的世界轉為簡化模型,進而分析、推演出理論,再試圖回頭應用到現實中。當然,這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完美,結論也未必能直接套用實踐;然而這過程有助人們發現大架構中的規律,多一些理解與線索,進而在訂定未來目標與下一步行動時更有方向。
故事第一部分,著重闡述平面國人民的不同「角」色與體系:金字塔各階層之間的差別;階級流動的方式與障礙;為鞏固階級而設的制度與其下犧牲者;女性及先天缺陷者的低落地位、歧視或保障爭議;曇花一現的彩虹革命中,群眾如何試圖奪回權力,最終又如何回歸少數人的掌控……。許多他們奉為圭臬的價值,令身為讀者的我感到極為荒謬不合理;但悉心一想,卻在在影射當今現實。當我們認為平面國的人們不可理喻,在立體「文明」世界的我們,是否也共同形塑著不合理的體系而不自知?
第二部分,則由平面國敘事者帶領讀者於各維度「其他世界」間歷險。首先,當他降臨一維世界,無論如何費盡唇舌,直線國王仍無法理解平面或二維世界的存在;另一方面,當來自三維世界的球體降臨平面國,二維世界的他,也難以接受何謂「向上,而非向北」的立體概念,直到實際抽離到更高層次,眼見為憑,才豁然開朗;無奈回歸平面的他,也面臨不被理解,甚至被控為異端的命運……。
當我們爬梳歷史,回頭看先人的自然科學理論(例如地心說)存在著顯而易見的瑕疵卻被奉為真理,難免認為其無知愚昧甚至可憐,連現今最基礎的常識都未具備。我們無法理解,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道理,他們卻視而不見?我想,除了技術不夠精良,先備基礎不足之外,政經文化背景與人類先天心理,都是關鍵因素。由歷史上中國政權輪替、西方教廷勢力對科學發展的打壓,可見一斑。或許對當權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維持既有的秩序安定,鞏固權力與階級;若為了「追求真理」而顛覆普世價值觀,反而可能造成混亂,甚至危及自身,因此何必庸人自擾?再者,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們往往拒絕改變既有認知;遇上難以理解、預測的事物,不只抗拒,甚至產生恐懼(例如西方獵殺女巫的慘烈歷史)。因此,「先知」往往被視為異端,不被人接納,因對當權者形成威脅而受迫害,成為眾矢之的。就好似當年伽利略發表日心說,因質疑教廷而遭受審判;蘇格拉底,甚至為了捍衛哲學真理而犧牲生命。
確實,人們需要一套對世界運行的理解、一種共同的信仰,更得以安身立命;雖然否定、打破既定觀點的過程充滿障礙,然而若接納更宏觀精確的新道理,更可能將現有事務更有效地達成,進而改善生活,利己利人。從工業革命到近年的資訊科技的顛覆與突破,可見新知科學撼動世界的影響力。
若再換個角度,遙想幾百、幾千年後的人類,回頭看此刻的我們,大概也會感嘆人們的無知吧。現在的自己,一方面因生在當代而覺得幸運,不僅前人已累積無數精彩歷史,也有日新月異的科技打開探索過去的大門;一方面又感嘆可惜,自己不是生在未來,將有更長的歷史可以玩味,能站在更高的巨人肩膀上,看得更廣更遠。
這永遠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早在千年以前《莊子》就曾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與其感嘆生不逢時,此刻的我們能做的,是珍惜有限生命中得以求知探索的機會。人類歷史數千年積累至今的學識寶藏,此生大概難以窮盡。我期許自己時時懷抱好奇心,不斷學習新知;未來年歲漸長仍懷有開放的心胸,不固步自封,而能隨時修正觀念,願意接受新的理論。我已十分幸運,有生之年,能見證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指數型速度成長;面對未來的無限可能性,自己與全世界人們將共同寫下的歷史,實在令人期待!
最後,當我以為《平面國》奇妙旅程已劃下句點,書末推薦文,又帶給我一次驚喜;原來我也被眼前的框架誤導,以為這般諷刺而饒富趣味的內容、稜鏡般幾何封面設計,必出自當代文學作品;殊不知本書出版時間早在1884年,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經過百餘年,身為當代讀者,仍能在字裡行間感到深刻共鳴;或許,再經過幾個世紀,科技一日千里,物換星移,但仍有些故事與感動--好比《平面國》--反而是歷久彌新!
書名:平面國:向上,而非向北!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作者: 愛德溫‧A‧艾勃特 Edwin Abbott Abbott
譯者: 賴以威
出版社:魔酒出版
出版日期:2014/01/28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