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爬山,有太多新的學習、新的故事可以說了。
我總認為,生活盡人事聽天命。而那些我無法控制卻滿意的結果,似乎只有幸運能形容。
因為對新事物的渴望,因為想一探究竟的某些嚮往,繼上學期到熱音社學鼓之後,這學期又到了學校的登山社走踏,本是因著對攀岩的期待,沒想到因緣際會之下,一位難求的新生出隊竟也有了我的位子,忽然間手裏就抓著登百岳的門票,我想它就是學期開始的第一個幸運。
▍⛳心理狀態
其實從得知這件事到真正出隊期間被很多事、很多顧慮塞滿。我本是一個執著的人,對認定的事總想盡一百分的努力,在課業上想真切的學習思考,而非追逐分數低高,在生活上想廣泛接觸、扎實累積,但這都需要時間,需要功夫,更要時刻認真投入。
所以一直到出發前才真正被迫放下那些還未完的事項,作業、積欠的任務、自己的進度,心理上始終沒有太多餘裕,也無暇去做好上山前應該做足的功課,略感遺憾,但還能接受,因為清楚自知總有一些什麼必須妥協。
▍⛳Where to go
這次要上的山是武陵四秀其中兩座,池有山跟品田山,都是海拔高度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大致在在新竹與台中的交界。第一次嘗試,其實並不特別在乎是什麼山、在哪裡,最雀躍的還是感覺到想像正在實踐的路上。
上山前要做的事前準備很多,最基本的就是把需要的裝備採購齊,這段期間一直跑ATM,還沒有經濟獨立,即使仍有一些存款,每次領出的還是無盡的罪惡感,只想著登山真是一項奢侈的運動。但上山之後才深感這些東西都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存在,畢竟原來賴以維生的東西,在離開平地後多半無用武之地,關於裝備,在之後的紀實中也許會寫些更深入的心得。
▍⛳上山前的三堂課
上山前講究充足的準備,實質上的自己買、概念上的就由社上提供,出隊前有一次重訓和三堂課的要求,課程內容有基本裝備、地圖判定和基本醫藥。
裝備課很多小小的概念,像是:怎麼上背才不會傷到背包(原來背背包也需要學習!),怎麼打包最有效率,怎麼調整背包背起來最輕鬆,都是非常小的細節,但上山以後感覺特別深,每個細節真的都是智慧的結晶;很喜歡社課的一點是,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效果,來龍去脈都會清楚的告訴你,剛好是我很喜歡的學習模式呢。
上山前重訓一次,是為了讓新生先習慣一下負重走路的感覺。方法很特別,是背著兩個滅火器,從B3爬到10F六趟。一邊也練習調整呼吸跟步伐的頻率,不刻意調整,然後用平常上樓梯的速度,只會讓自己一口氣接不上下一口氣,呼吸需要練習,爬樓梯也需要練習!
地圖課教了方位判定、並在要前往的區域畫上稜線水線路線,然後看看前人走過的紀錄,在地圖上做里程與時間的大致規劃,最後幫地圖用膠帶做防水。這麼麻煩,到底為什麼要用紙本地圖?在低溫的地方手機電池耗電快,山上又不一定有訊號,對定位沒能幫上多大忙。透過地圖指北針能知道自己大概要花多少時間、中間會經過陡坡緩坡、當時的所在地。最原始的方法,在最原始的地方也愈發管用。
畫完的半成品
這堂課還提到一個喜歡的概念:
「在山下準備的越充足,越能享受在山上的時光。」
可能因為平日在許多事上,比起什麼也不做或是做的差不多,我更是一個喜歡做足準備的人。
▍⛳出發前
出隊前的最後一堂課是山野基本醫學,蜂螫蛇咬跟高山症的症狀判定跟處置方法。重訓時聽學姊說了某次出隊有人曾被蜜蜂螫了五十幾針,馬上下山後在醫院躺了一個多禮拜的事;忽然覺得要在山上不小心死亡好像不是太難,加之沒有打算先跟爸媽說出隊的事,不想讓他們作為父母關心的本能阻止這趟出行,一時不安了起來,還好,沒剩多少時間讓這種不安壯大。
隔天晚上就要出隊,當晚做了最後打包,並解決最急迫的幾樣作業,一覺醒來就到了隔天,課還不少,下午甚至翹了課,帶上行李就出發了。
還記得去買登山鞋那時候,維京山屋的老闆人很好,詳細講解了買鞋該注意的事,臨走前還多送我一個杯子,但少少的兩句忠告在接下來的兩天更幫了我很大的忙。
回來的車程還有兩個小時左右,山上的事、登山人的故事,留待下回,今天先這樣吧,晚安了。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匿名
2019-03-28 #1
鼓勵了作者
0
2019-03-31 #2
靜待下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