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thinkibility.com/2018/03/27/social-innovation/
帶著自身社會企業的經驗背景,懷著對社會創新的熱誠,巷仔口社會學一日遊,引起我的認同與共鳴,佐以讀物,交互激盪,不僅讓我在思辨中釐清自我價值脈絡,更點亮了新想法新觀點的啟發!
首先,最激發我共鳴的,是陳東升老師筆下〈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在這日新月異的創新時代,人們透過「設計」方法,滿足生活各面向的需求,同時瞄準經濟寬裕的10%族群創造商機;但其實,若我們轉以「社會學之眼」,看見社會的問題,系統性的探究其情境脈絡,結合設計思維的專業--例如結合大學生專案學習與社區議題的「OpenIdeo提案解決平台」--將能激盪出「社會創新」的火花,增進90%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與福祉!
在管理學、行銷管理等學期專題中,學生們經常被要求以「設計思考」方式提案:了解市場、定義需求、找尋商機、蒐集使用者回饋並修正、進而提出完美的商業模式。雖然這樣的過程訓練著團隊合作與商業思維,但方案本身付諸實行的可能性實在甚低;就算實踐,想必終究訴諸市場競爭、企業利潤極大化。深究其意義,總覺得不麼踏實;也如文中所說,不見得與未來職場所需能力相符。然而,這篇文章讓人看見,原來當創新創業的設計思維,可以加入社會學的觀點--關注弱勢使用者的需求,形塑問題的情境,以及其對人們的影響--讓「社會、人、知識」三要素交會,讓跨領域的「社會創新」,使所學的專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讓我深深認同的,是文中所提出,結合「社區問題提案平台建立」、「共同工作空間」、校園版「群眾募資」的翻轉教育場域機制。針對居民提出的議題,讓學生腦力激盪,並藉團隊實踐,不只讓學生活用所學,腳踏實地參與,成為社區社會的一份子,更為其帶來正向改變--期盼這樣的模式,可以早日在台灣的教育中實現!
其次,激發思考的,是吳宗昇老師的〈拯救世界,社會企業行嗎?〉。對於寫作當時仍在萌芽階段的台灣社會企業圈,作者針對如何定義社會企業的大哉問,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方向:社會企業,究竟是「超人」--透過創新商業模式,更有效永續地解決社會問題;或是「蛋塔」--只是一時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熱潮;抑或是「大統橄欖油」--極有可能是「不純」的,對於打著光鮮亮麗社會企業名號的企業,我們應抱持懷疑。作者進而闡述其對第三種觀點的支持:雖然日本NICE社會住宅、大誌The Big Issue等案例,成功地「把限制變成機會」,然而社會企業,回歸實務面,終須考量營利以支撐體系,不可能如魔力般拯救世界,只是或許除了經濟效益外,對於社會,能較一般企業帶來更多一點的正面效益。
第一,經過自身的社會企業創業參與,財務資金預算編列等作業,我真切體會到回歸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經營面,社企夢的現實。例如,在幾無人事預算的情況下,擬定實習生招募計畫時,即面臨支薪與否的兩難:想為促進實習勞動環境而努力,然而若使虧損加劇,這個社會企業模式本身將無法延續。然而,我認為,社會企業在營利與非營利之間,慈善與商業之間,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盡管須艱辛地在社會公益與企業營運與取得平衡,仍然是值得期待與嘗試的一個新趨勢、新領域!若社會企業能在台灣社會中遍地開花,找到其定位,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讓消費行動,也帶著社會學實踐的意涵,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第二,作者認為是否有「社會企業」這個名號或標籤,就本質而言並不重要。然而我認為,社會企業之名,及其所連結的公益、創新特質,不僅對於跨領域的概念溝通有重要性,在社企新創的行銷推廣,以及其背後社會議題的推廣上,是有一定助力與力量的。例如,因為社會企業的「身分」,更多人們因好奇而想瞭解社會企業新創的故事;當我們娓娓道來喜憨兒的執著與專業,有機小農的耕耘與堅持……身心障礙、生態永續、農業轉型等議題,也化為更多人心中,社會學思考的種子,或許有一天,當人們普遍地有了意識,進而有了不同的行為選擇,將可以讓正向社會改變的理想,更易成真!
什麼是社會學?呼應著《社會學動動腦》與《見樹又見林》中所述,從設計到社計,社會學扮演的角色,是一種角度與思維方式。跳出框架,將小範圍的現象或行為,透過社會世界模型觀點,視為較大形構的一部分。也如同林國明老師所說,是社會集體的責任感,相較於少數個人(10%)需求,更關注大結構或系統(90%)。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不向現狀或常識的僵固低頭。社會設計,正式當此種價值,與設計開發的思維對話,交織而成的交響曲。
又「社計」正是《進擊的社會學家》所倡導的「社會行動主義」的一種展現;「批判性資訊消費」的概念,願意為了支持社會理念行動而多付出一些金錢,多參與一些的消費大眾,正是社會企業能否於一社會成長茁壯的關鍵之一。
最後,如同《背離親緣》選讀段落中,如「身心障礙」此類特殊的水平身分標籤,在爭取權益時,宛如一種雙面刃:一方面,社會視其為「疾病」的同情,往往是其爭取權益與支持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其實此類差異可被視為一種「身分認同」,其實,真正的平等,是彼此無差異的接納與相待。「社會企業」或者「公益商品」一詞,也異曲同工:一方面,社會對其議題公益性的認同,是產品銷售及支撐商業模式時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其實真正成功的社會創新,是創造足夠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即便抹去其公益標籤,競爭力與創新性仍然足以受大眾歡迎,使其模式順利運轉的。如同我所參與的社企創業所期盼的,我們希望在手工皂界創造的品牌,是因產品創新、天然純淨、符合需求、結合在地文化;並非讓喜憨兒們就業的愛心庇護元素,而是身心障礙者也能達到的專業水平與高品質!
帶著社會學之眼,懷著行動實踐之心,從社會設計,社會創新,到社會企業的想像……巷仔口社會學一日遊,使人充滿啟發與正向能量,滿載而歸,更蓄勢待發,期盼自己──Be the change you with to see in this world!
© blink.com.tw
1 則回應
匿名
2019-02-24 13:26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