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略過選書這部分,新的一年來談談自己的讀書方法。
首先,我會先列出幾個我覺得看一本書(不管是文學或者是商管書籍)
一定得先掌握的三個重點。
有文學的說法是,我們應該跳脫出作者過往的生命經驗和框架,單純的去檢視書中所呈現的內容,但是我並不認為是如此。
我認為人的想法和大多來自於複合經驗,你所提出的概念或者是邏輯,大多是A經驗和B經驗累加而成的複合經驗,並不是你憑空捏造出來的。
所以,你當然可以說此論點或此情節作者沒有完全經歷過,但這樣的成果應該是他在腦中思索既有的內容加以歸納而成的,而先閱讀以及了解作者的來歷以及經驗,也將助於自己去詮釋書中的內文。
由此可知,作者簡介不應該完全被省略。
有時候碰到我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作者,我就會省略一部分作者簡介去閱讀目錄,而通常目錄的閱讀佔了我事前最大一部分的時間。
這就像是你直接拿到了一份綱要,沒有比這份綱要更能直接的告訴你這本書的主幹和軀幹長些什麼樣子,你要選擇什麼方式去閱讀他,是要筆直的從頭到尾閱讀呢?還是要從中去撿取喜歡的部份等等。
總之,目錄通常會是我選擇要不要開始閱讀的重點之一,更是我在閱讀途中會反覆去檢視的。
有時候讀一些哲學或是心裡類別的書,整本書會有不少的理論和架構,常常會發生必須要往前翻去重新閱讀的部分,所以在讀到一些必須記憶的內容時,我都會用章節來做分類,想到的時候再翻到目錄頁來做聯想,算是我自己常使用的方法。
我是個不喜歡一次把一本書從頭看到尾的人。(還是有,但偏少)大多數時間我都是看到第一百頁,停下來,放在一邊,再轉頭拿別的書開始看起。
為什麽樣執行這個動作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現在市面上的書籍大多是介在兩百至四百頁之間,通常看到第一百頁你應該就能掌握這本書的邏輯與寫作模式,而此時就是你選擇是不是要怒看到底還是挑著重點看的最佳時機(因為才到一百頁,你棄書也不可惜)。
如果這個作者的敘述方式或者是思維你看的很痛苦,我非常不建議你逼著自己看完,因為你反而會浪費許多時間在接受,但是!如果這本書有很厲害的精華,那此時就可以改用跳著看的方式,去讀完整本書。
第二,情緒。
也是有說法是,看書應該要一氣呵成,感受那種連接,但我不是很在意這種說法。
好的文筆和敘述技巧是會讓你在讓任何時候都能走進書中的世界,使你沉浸其中,不會隨隨便便讓你跳船的。而且,有時候情緒過於堆疊,反倒會讓你太過於感性,無法理性的去讀取書中的內文,錯失許多思考的空間(我啦,我感性派的)
所以,基於以上因素,我覺得在第一百頁停下來,呼吸新鮮空氣,是蠻重要的一件事情。
好的,以上是我覺得看書之前必須掌握的三個重點,希望大家在看書前也能注意這些,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和我討論~耶!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4 則回應
匿名
2019-02-24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2-24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2-27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3-03 #4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