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準備的行李。個人是沒帶過多的衣物,捷克的物價穩定、並與新台幣相近,抵達捷克再購買即可。最需要帶的大概莫過於是台灣的食物,捷克的食物除了西餐外,傳統的食物過鹹吃不慣、帶些台灣的食物,例如:米、醬油、咖哩塊、泡麵……等,可以解解饞。
抵達捷克時值冬末,雖然天氣逐漸回暖,但頭兩個月氣溫大約都低於十度,半夜睡覺時腿會抽筋!而且有趣的是,偶而下小雨還會變下雪;再加上空氣濕度低,導致自己時常流鼻血!保暖措施該做好,可以至城區裡的C&A、NewYorker等服飾店採購衣物。
捷克有一種傳統食物叫做dumping,但它不是我們所吃的水餃,而只是一種近似白饅頭切片的澱粉類,只要配上一撮酸菜、一大杓醬料就成為一餐,極度的鹹膩!除了這類型的食物之外,捷克食物普遍偏鹹!雖然學校的學生餐廳裡價位便宜:每餐落在30克朗左右,但是它們都不好吃也不要常吃!學校附近有兩個大賣場(超市):Tesco、Kaufland,自己每周光顧一次,並且備料,買些蔬果、肉類回宿舍自己煮才吃得習慣!自己電腦中儲存了無數的YouTube網址,都是料理教學的影片,身在異鄉、至少能夠自己再現家鄉味,而台灣帶的泡麵就是留在非不得已、思鄉情怯時再開來吃!
另外有個有趣的經歷,Pardubice城裡,除了大學生,大家普遍都不會說英文(不過捷克全國應該都是一樣的情況),我想要買台二手腳踏車來代步,必須先要在網路上以Google翻譯查好必須的捷克文(例如名字、價位、物況),自己設想好需要溝通的所有字句,寫在筆記本上,出門去城裡冒險!
半年內接觸到的無數外國人,並且與之交談、交流,從他們身上最能夠體會到文化的差異!不論是生活習慣也好、心態也罷,在在都與自己所習慣的台灣生活不同!有些人在交換學生的階段目標是設定極盡所能的旅遊、玩遍歐洲;也有的是要交到很多異國朋友、接受文化衝擊,兩者都是很不錯的目的,在來到Pardubice的前期也有和土耳其室友談過這些,他們的Erasmus(歐陸的交換計劃)旨在各項課程的異地學習,也就是真的要認真學習、取得成績回學校抵免,但是他也承認處在申根國也是要多多把握機會遊歷各國,並且他說:不論是與同是台灣來交換的夥伴相互扶持;或是與異國朋友的聚會交流都是需要去體會的!將來結束計畫以後就會是美好的回憶。
自己在目標的落實上,是造訪了許多國家、城市沒錯,但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與外國朋友出遊,過程中有很多迥異於台灣人旅行的經驗,而且偶有因為無法以英文清楚表達意見而摩擦,但結果是好的,我們都有了不錯的意見交流。甚至我與土耳其朋友交情好,受邀請去他國家旅遊並借宿他家,是很獨特的體驗!
如果自己的個性是屬於內向不擅交流的,我認為去到外國反而是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用稍微偏激一點的詞句來說就是:你一生也就發生這麼一次在歐洲,不要管他出糗或是其他理由,反正就放膽去實踐,也別覺得不好意思或丟臉,在異國沒有人會在意。而倘若本身生性外向、善於交際,那就快樂地融入外國人群中吧!但除了個性問題之外,我認為共同的重點在於多數人會懼怕英語交談,但是所有人都是來自非英語系國家,沒有人會在意英文對話文法的正確性,不要面子的去和外國人交流吧!
但有一點絕對要注意,外國人大概把喝酒視為一種日常必須,而上夜店與舞廳更是普遍,大家多會玩到半夜或是喝個爛醉,身為相對保守的台灣人,自我該量力而為,適時的參與大家即可,天天過著夜生活,身體會吃不消,並且絕對不要受朋友們的鼓舞而要面子硬著頭皮去參加,反倒自己身體不適拖累大家、敗興而歸。不過基本上與大家的普通聚餐也都是非常愉快的。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