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作者:邁可.桑德爾
譯者:樂為良
出版社:雅言文化
-------------------------------------------
《正義系列》
-------------------------------------------
正文開始:
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功利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兩種不同的正義觀,這次將與大家分享的是康德的正義觀點。
在康德的觀點中,實現正義的根本在於根本的動機,而不是其產生的結果。讓我們舉一個例子:當你在路上看見行動緩慢的老奶奶,在普遍的道德觀點中,扶老奶奶過馬路是符合道德正義的行為,倘若我們詢問其動機時,我們可能會得到類似於這種的回答:「我覺得行善會讓我快樂」。這個回答在大多數人眼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對於康德而言並非如此。
在康德的道德觀點中,人與其他生物不同之處在於人擁有理性,因此對於人的價值應該給予尊重,人不應該是成就事物的手段,而是目的。在上文中扶老奶奶過馬路,為的是對於自身實踐道德的滿足感,老奶奶成為一種工具、一種手段,而所欲達成的目的是自身的快樂。讓我們思考上一篇文章當中所提到的電車難題,不論是鐵軌另一側單獨工作的工人,亦或者是被推下橋的胖子,在康德眼中,這只不過是將他人的生命作為手段,儘管目的是為了拯救更多的人,將人作為工具,就是對於他人的不尊重。書中寫道:「康德主張,人人皆值得尊重,不是因為人擁有自我,而是因為人是理性動物,能思考;人也是自主動物,具有行動和選擇的自由」。
現在讓我們思考另一個例子,誠實存在於普遍的道德觀點中,同時待人處事誠實也是受到推崇的價值。在書中以誠實的商家作為例子,標榜的童叟無欺的店家,當面對純真的孩童時,店家依舊選擇不佔任何便宜。此時讓我們思考店家可能的動機:其一,店家基於對道德的堅持,因此選擇童叟無欺;其二,店家擔心佔他人便宜的事跡敗露,使得生意受影響,因此選擇童叟無欺。在第二點中,店家是出於保護自身的生意為目的,而選擇童叟無欺是出於自身的利益考量,因此在康德的觀點中不具有正義價值。
最後,讓我們做個總結。在上述的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康德對於正義更為嚴格的定義,儘管究結果而言都是正義的展現,但背後的動機卻可能大為不同。當然,對於出於利己的道德行為儘管康德並不認為是正義的表現,但康德也並非是要進行批判。康德亦指出,人作為理性動物的同時,也具備有感性的一面,基於情感動機而實踐道德的行為,也是值得鼓勵的,只是對於康德的道德標準上,並不具備正義的價值。
-------------------------------------------
嘿大家好!我是不知所云。這次跟大家分享的是康德的正義觀點。但老實說康德的思想觀點十分的博大精深,《正義》所介紹的內容在平易近人的同時,在深度上也僅僅是表面帶過。對於康德哲學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閱讀其他書籍。對於康德哲學有更進一步認識的朋友,也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5 則回應
匿名
2018-04-01 19:34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8-04-01 19:39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8-04-02 18:23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8-04-02 23:45 #4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8-04-03 23:08 #5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