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大與學店只是社會樣態的一個縮影罷了。
大部分的人並不知覺,因為他們未曾在不同的社群裡流動。那為甚麼不流動,因為很難、沒有共鳴、沒有話題,所以不會有相處,沒有相處就不會有流動,大家就此作罷。
倘若有在這之中流動過的人,就只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孤寂,因為你會發現自己並存在兩個世界之中,你學會了兩種生活的模式,並能剖析這之中的差異,再者更能懂得在正確的時機下,向對的人說對的話,這時頂大與學店,對這樣的人來說就不再重要,因為這樣的人看見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也看見了未來的富人、中產和被資本社會所奴役的勞動者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已經不是頂大與學店存在的問題,更精確地說頂大與學店只是社會樣態的一個縮影而已。
我們都會長大,總有人會是富人和窮人,在中產階級長大的我,以前都非常的好奇,富人到底是怎麼過的,但其實答案早就在學生階段時,就已經有了非常驚人的答案。
在這個版上的神人,多數是那種把自己生活排滿,事事做好,並同時擔任起不同社會腳色的學生,而這樣的訓練不就是那種高階經理人(有錢人)的生活樣態嗎?中產階級,平常耍廢,但是段考時仍會認真地為考試做準備,把自己生活過好過滿的人,就好似我父母一樣,沒有太多對學習的渴望,但是會做好教育子女和工作的本份;被奴役的勞動者,可能就有兩種,一種因為出生背景的因素,所以不得以世襲了勞動者的腳色,另外一種,從中產階級過渡到勞動者,卻一點知覺都沒有的人,這種類型的人可能多數很難承受巨大的轉折。
回到主題,「誰是頂大?誰是學店?」,台灣沒有頂大,也沒有學店,因為台灣的大學就社會結構的一個區隔而已,然而每一項區隔會讓天生被注定分類在此區隔的人,很難進入另一個區隔,中間的阻礙有家庭、環境等不可抗力之因素,而通常要意識到這點,才能加以突破,如果沒有突破,就只會固守在自己的舒適圈當中,享受著自以為是的優越而已。
舉兩項極端的例子而言,多數頂大的學生早已把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比賽和教家教等,視為一種正常的生活樣態,但這時卻有另一批所謂私立科大的學生,他們因為家庭因素,甚至種種複雜的原因,被迫或必需性的成為了一個萬能的打工達人,而通常在這兩端的人,一種認為汲汲營營進入大企業本來就是正常的,因為自己在學習,另一種因為豐富的打工經驗,看盡了中產與勞動者的世界,也認為這樣的生活是正常的,但他們卻未能觸碰到知識型的「菁英」所操弄的資本世界,因此社會的區隔就此形成,勞動服務所訓練出來的邏輯,以及菁英教育所具備的邏輯,在同樣一個資本社會裡,非常直接的能影響他們的財務收入和社經定位,於是社會開始推溯他們的教育背景,而頂大與學店的區隔也因為兩者之間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腳色而固卓。從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只是從「學生在學參與活動的類型」這個維度,論證頂大與學店可能有的區隔,當然還有更多的因素影響著頂大與學店之間的關係。
那如何打破頂大與學店的區隔呢?了解自己和實現自己好像才是最終的出口,即便筆者也還在這個階段學習,但我認為這是唯一能跳脫社會區隔的唯一辦法,即便這個世界就是被菁英給主宰,但是當自己了解自己和實現自己,並且成為了一個具備特殊能力的角色,這時就不會成為菁英者的奴隸。
頂大和學店並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就是社會的特殊結構而已,而這個結構,讓我們有意無意地成為了頂大或學店的受教育者。
-
我是鐘鐘_如果喜歡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一起討論
其他筆者相關文章請點: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5 則回應
匿名
2017-11-07 13:02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7-11-07 13:10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7-12-02 02:21 #3
鼓勵了作者
0
2017-12-18 18:11 #4
我覺得這篇寫得很棒欸!但不完全同意~
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三者是環環相扣的,我不認為社會結構短時間能夠被打破,因為即便是「了解自己和實現自己」,被啟蒙的時間點、選擇的可能性、過程的難易度,也會跟家庭背景有極大的關聯。
我家裡務農,介於清貧跟中產之間,但還是讀了頂大(大一領全額補助,後來開始打工或家教),我確實觀察到階級和教育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從國中畢業時全班只有我一個考上公立高中,然後驚訝地知道高中同學幾乎都是都市孩子開始,我就意識到社會結構帶來的資源分配落差很嚴重,而且階級複製這件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卻也因為這一路認識不少比背景比我更窮困但又卓越的人,我認為體制教育已經是促成流動最有希望的出口了,雖然目前的評選機制仍不夠完整,至少已經讓有一些人透過努力還是有機會翻轉困境(但比例仍然少)。
最後我想說的是,只要資本主義還是主流,貧富差距和階級複製就是必然,而即便這個世界就是被菁英給主宰,也別忘了庶民仍佔了大多數,如果越多人的認知可以升級,有整全的教育體系和社會機制來支持,那麼就可以從拉近文化資本開始落實,或許未來每個人都得以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了解自己、實現自己,並且真的是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0
匿名
2019-08-14 00:51 #5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