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曾有一個記憶,在孩提時的我們,很常被媽媽不明就理的帶去宮廟,說要「開智慧」,但到底甚麼是「開智慧」,而為甚麼媽媽花了錢開了我的智慧,我還是依舊駑鈍,在學業的表現上仍舊不比他人呢?思考這樣的一個類宗教課題時,我沒有博大精深的理論,可以佐證甚至批判,但我能以短淺的經驗來對「開智慧」這檔事,做一個新的詮釋,姑且不論你是否同意,但願能一起思考,「開智慧」的意義是甚麼?而又該如何開智慧呢?
「開智慧」其實就是對於學習的渴望,然而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甚麼是學習的渴望,也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學習也能是一種癮,而為甚麼沒有人告訴你的原因在於,這些對於學習有渴望的人,他們早已浸淫在這種癮當中,他們沒有理由要去跟你解釋在這之中的美好,也因此在局外的我們,往往忘之而卻步,那筆者我為甚麼會對這樣的一檔事有一些知覺呢?其實只要你是從一個耍廢的人過渡到汲汲營營這端的光譜時,就有可能有相同的體悟,而大部分版上常常提到的那些強者,他們大多是早已深透這些道理的人,他們早視這種癮為空氣、水一般的正常,所以他們也很少去解釋這樣的感受。
那現在就來解釋一下,渴望學習是甚麼鬼吧! 很簡單,其實就是在正值血氣方剛的我們,能為某事執著、學習,並且熬夜卻不知疲倦,那就是對於學習的渴望,然而要如何分辨這件事是好是壞呢?我個人的見解是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只要不傷害自己和他人或不扭曲自己人格的事,皆可以去學習,但這件事依然有所謂的技能與興趣上的區別必須釐清,技能是一種可換來財務報酬的能力,而興趣只是一種抒發自我、較不具等價交換的能力,所以當我們在學習偏好的選擇上,就必須有技巧的去做選擇,如何搭配出好技能與好興趣培養的學習歷程,就是一項人生課題,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去選擇這些技能與興趣呢?就目前我的認知,有兩種方法,分別是閱讀與增加人際互動,閱讀可以站在他人的文字角度,去思考一些課題,就能幫助自己有更多思辨的機會,並且更發覺從沒有接觸過,卻有興趣的知識領域,人際互動的原因則在於,透過關係的建立,就愈能從中了解與分辨自己到底是誰?到底要的是甚麼?多層次的互動可以讓自己開始獨立思考一些關於自己的基本問題。
我們之所以對學習失去的熱忱,絕大多數的原因,還是歸咎於教育制度,邏輯聰穎的學生,總能在這樣的制度中存活,所以他們擁有了自信,他們因而更能肯定自己能學會很多事情,在成績競賽被淘汰的我們,因為沮喪害怕,所以我們迴避對於學習的嚮往,因而呈現耍廢和放棄自我的人生,我們因而迷惘而徬徨,但是我們只要願意再次給自己學習的可能,給自己更大的空間去接觸各項領域的機會,就有可能再次找回學習的熱忱,而這樣的學習癮就是一種「開智慧」的體悟。
再者,了解學習的我們更該去引導或影響周遭未有此項體悟的朋友,因為唯有這樣的影響才能讓社會的運作更加美好,確實這樣的觀點又落入了高、大、上願景的遐想,但我其實更想說的是,再版上批判耍廢人生的我們,其實我們也只是比較幸運的學生而已,我想大部分能在這版上這樣批判的學生,家庭背景與教育都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更幸運的輕易接觸到想要學習的領域,甚至父母的教育程度,早已決定你天生有比他人優異的基因,能在資本社會裡做盡各種操弄之事,想想我們為甚麼沒有所謂的8+9朋友,為甚麼版上我們討論的總是實習與面試這檔事。我想並不是因為我們努力而已,更是因為我們剛好處在的環境與背景更適合追求這些目標罷了,當然很多時候,自己還是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我們還是能規劃自己想要的未來,但就在我們追求這些目標的同時,是否曾想過我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動機,真的是因為來自於內在的自我才得以成就嗎?還是最終必須歸功於時常影響我們的第三者或是環境呢?
我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一個麥肯錫的顧問或是美國頂大的MBA,他們曾否有一個持續聯絡的朋友,是所謂的8+9或是跳陣頭的呢?當然我不是在歌頌抑或是在貶低這兩種類型,我只是想舉出這樣鮮明的差異,真的是因為所謂的菁英很努力所以他們有這樣的成就,所謂得8+9因為整天跳陣頭因而荒誕了自己的生活?而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兩種類型的人看似有非常大的區隔,實則有非常相似的特點,也就是他們皆只活在他們自己的社會階層當中,沒有流動,因此他們能被注定的環境與第三者影響,而成為了現在的他們,當然我清楚這兩種類型的人,情況不全然如此,但很多時候環境與那些重要他人,才是影響我們成就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影響我們「開智慧」與否的因素,而擁有較多資源的我們,是否也開了智慧,努力實踐自己幫助他人,還是從小就開了智慧,但卻在實踐自己的過程中,更加被自以為是的自己給蒙蔽。
開智慧只是讓我們更了解人生的目的,而智慧能不能被開總是被環境所影響,而要如何開了智慧,再去幫助更多的人,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很饒口,很荒謬的論述,我懂,但這就是我對「開智慧」這檔事新的詮釋。
-
我是鐘鐘_如果喜歡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一起討論
其他筆者相關文章請點: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7 則回應
2017-10-05 #1
我認為,版上大家討論的,是指同樣資源底下的每個人
而非真的是在戰環境不同下的人
我自己的想法在這,跟你交流: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22178/
0
2017-10-05 #2
我認為,不一定要依照階級去分圈圈,像是研究學術圈,也不一定會對時尚有興趣,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興趣不同,可以討論的類型不同,所以自動就會分成一圈一圈的了
0
匿名
2017-10-05 #3
只要當過兵,都會有8+9的朋友吧,當兵是突破生活圈的最直接感受
0
2017-10-05 #4
小天你好呀!
確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我這篇自己有點激動而已,哈哈哈
但是我也在思考這樣的圈圈即便沒有好與壞,
但當權力與利益在這些圈圈中炸開的時候,
就可能會形成一些可怕的傷害,
而這些傷害也莫名地控制著這社會的運作,
所以有時我很懷疑自己常落入這樣的圈套,
心中會有莫名的矛盾感,
因而需要打文章來梳理自己的情緒
哈哈哈哈
1
2017-10-05 #5
匿名你好呀!
當兵可能是,但因為我還沒當過,所以不知道
我有時候界是有一點激進啦!!
可能我當完又有新的體悟XDD
1
2017-10-06 #6
但我覺得你這篇的反思是真的蠻有意思的!點出了一些我沒想透的點
0
匿名
2017-10-06 #7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