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創業者,但上了大學之前,我只知道一種形式的創業,到了大學以後,認識了一些人,了解了一些事,才知道創業這檔事,在不同的場域裡,有著不一樣的認知與差異,即便都是在未知的困境中,解決問題,然而這三種類別的人,在思考問題的本質上,卻有了某些程度的不同。
這三種創業,分別是創新創業、開店型創業和銷售型創業,在開始論述自己觀點之前,我先說明我所定義的創業類別架構。
創新創業:各種大型校園性商業競賽的比賽項目,主要是透過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作最初步的思考,最後在衍生出最小產品模型,並構築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來達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具備營利的目地。e.g.各種app或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
開店型創業:各種商品基本的買與賣,不會先針對我想解決的問題,去構築自己的商業模式,而是看見甚麼樣的價值能獲得商機,進而投入商業活動。e.g.賣紅豆餅、加盟店主等
銷售型創業:直銷或保險業務等相關銷售型職業,由於大部分以個體為單位進行商業活動,故被同業人員定義為自主創業。
我刻意的去定義這些創業類別的目的,只是想幫助自己思考,在這麼多宣稱自己創業的人之中,他們之間的差異到底是甚麼?甚至想去思考為甚麼會有不同的價值落差?
最後,我自己對三種創業形式的看法,則是以利他、互利與利己三種價值去區分。大部分的創新創業,都是從自身問題擴增到他人的問題,並開始思考「如果能加以解決,生活應該會更好,而賺錢只是活下去的辦法。」這也就是為甚麼大部分的創新創業,最終都會被迫思考商業模式的營運,因為他們的創業前提,是以創造價值、解決問題等利他的態度來面對創業,所以在遇到商業考量的情況下,就會遇到挫折和打擊,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也就可以理解,為甚麼我們對創新創業者,總能抱持著敬畏的態度,因為他們解決生活中大家的問題,同時克服了最艱困的營利困難,這樣的行為讓人驚嘆和稱頌。
開店型創業則是以互利的價值所構築的創業形式,這類的創業者應當是想在工作上擁有自主的權力,同時對某項事務擁有卓越的熱情和想法,他們覺得這樣的價值在提供給別人的同時,創業者也能因此獲取報酬,而這部分的創業者通常,不期待能解決社會中甚麼樣的問題,但是他們希望自己能用自身價值去換取別人的財務報酬,所以這類的創業者,世人對他們的感受大多只會停留在他們很辛苦,但卻較少能提升為敬畏的層次,因為他們只是提供了一項價值,但並未更進一步的解決別人的需要。
銷售型創業是我最想討論的區塊,因為我總是在思考從事這領域的人,為甚麼總能有莫名創業的自信與態度,即便他們會遇到各種銷售上的困難,也沒有比上述兩者的創業還要輕易,但我為甚麼就是不崇尚這樣的價值,甚至這樣的產業總為人所詬病,最後我想就是自利行為的緣故,大部分的銷售型創業,因為他們主要的營業利潤是建立在業務人員本身的行為,所以必須塑造一種競逐利益的環境,才能有更高的營業收入,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大部分的人就會有了「想成功」的商業思維,這樣的思維就是建構在自己擁有驚人的財務報酬,而這就是一種自利行為,可以說是因為該產業的商業模式,促使了從事該領域的人擁有相關的價值。
我清楚這三種創業類別當中,當然不具有絕對的利他、利己和互利,但是這三種創業類別的本質,可能就是如此,然而會因為創業家的不同,而發展出各種類型的變形,但是在大部分前提不便的情況下,這三種創業形式所崇尚的價值可能就是如此的不同,所以我們才會發展出,對這三種創業家不同的期待與批判。
我了解同樣是賺錢,並沒有像我講的如此「高、大、上」的不同,但是在賺錢之前,所思考的邏輯,可能真的就決定了每一個創業者,想帶給世界的差異。
我是鐘鐘_如果喜歡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一起討論
其他筆者相關文章請點: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匿名
2017-09-19 01:33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7-09-19 01:40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