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教育體制苟活的學生,總以為能在大學自由的氛圍裡,能稍微喘息,並同時發現生命中的美好,與經歷一些未能觸碰的經驗,但這樣的美好其實只限於想像,因為要成為當中的實踐者,才會了解到所謂的自由,不是對於所有事情得支配,而是對於自我的掌控。
上了大學之前,一直被困在制式的教學制度之中,學生沒有能力選擇「他們該成為誰?」,也沒有能力去思考「他們是誰?」,只能選擇忘記自己,做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學生。到了大學之後,若沒有思考這樣的問題,也許就只會過著「正常」的日子,而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因為沒有思考,就不會有自己的人生,複製的經驗只會不斷的循環,製造看似幸福、感動與美好的假象,但實則卻換來一個空虛、缺乏真實的自己,而這就會喪失對自我的掌控。
課業、愛情、社團三學分,是大家都能細數出來的學分重點,但過度的崇拜這三學分,也許就是滿足社會期待的一種填補,多修了一些學分數,享受成績優越的學霸是一種;到處嘗試各種不同的情感關係,是一種;成為社團中的領袖,做一些看似有感動的事,也是一種,然而在追求這些學分的同時,是真的想要從這些經驗裡獲得甚麼,還是只為了滿足表象的自己而追求,這就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急於受到他人的肯定,選擇一個簡單複製的表象,往往比一個孤獨挫折的路,還要穩健與輕鬆,然而這條看似自在的路,在最後的最後,真的就會如自己的意志,順遂的發展,並讓自己成為心中的自己嗎?還是只是更佳的迷失自己在大學中的定位,並如以前的自己一樣,喪失了所謂的自由。
人之所以厭世,也許就是看到了對社會的不滿,而做出的掙扎,而這掙扎也許就是讓自己走在一條孤獨卻平靜的路,因為厭世所以不一樣;因為思考所以擁有自己,在大學裡,學會厭世也許就是一種對自由的態度。
我是鐘鐘_如果喜歡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一起討論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18-07-18 11:34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