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預見與遇見】
人們樂於預見,不喜遇見。
-------------------------------------------------------------------------------------
人們傾向追求看得見的未來,易於「害怕」看不見的未來以及不期而遇。
但資源有限,在追求看得見的未來同時,將忽略那些「看得見的未來」背後更遠的未來。
現在理工當道,敝人甚至覺得有些邁向所謂的"理工沙文主義",
一個大學的資源就那麼多,人文科系的資源受到非常嚴重的壓縮,常常一棟大樓都輪不到文學院蓋
台灣崇尚理工科系,因為他們的未來是可以被簡單"預見"的,
在報告產業願景時,總是可以說出很明確的目標,例如:今年要西進,在大陸常熟設廠
但是人文科系就不是了,他們的未來,相反地,是很難"遇見"的,
這種模糊性導致人們冷落了人文科系,
因為他們沒辦法給出很快的回饋與報酬,
在步調越來越快的社會裡,這種現象是常態,已然成為人文科系的低迴悲歌
----------------------------------------------------------------------------------------
覺得「看不懂」是因為我們所看見的是我們不熟悉的。
我們看懂是因為所見所聞在認識範圍內,等於是重新看一次我們已知的事物,所以「看得懂」。
而要看得懂,除了要動腦去「解構」之外,我們還需要聆聽。
「聆聽」是個聽到而後思索的過程,要與最深處的自己對話。
----------------------------------------------------------------------------------------
而戲劇所產生的「鏡子心理」就是讓我們探掘出新的自我,
但嚴格說起來,
這也不是新的自我,而是發現未知的自我。
這樣的探索過程需要深度,要沉澱出深度需要時間。
只是就像林奕華導的《三國》裡三顧茅廬這個片段所呈現,
現代人越來越不願意花時間思索,大家都追求暢快的快樂。
越來越少人願意讓自己生活留白,
這是求立即效益的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
因為留白處蘊藏的是無限力量。
但我們卻錯失了這樣的力量,或者說,我們自願放棄
-------------------------------------------------------------------------------------------
同時,現代人的另個問題就是:情感的逐漸消磨。
情緒是短暫的,可以頻繁發生;
情感卻是漫長的,需要時間的慢煮與醞釀。
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發洩情緒,要在Facebook上把情緒「放」出去,而不是收進心理消化。
-------------------------------------------------------------------------------------------
最後QA時間,林奕華先生談到孤獨,
他說:「理論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端看你願不願意承認。」
人與人可以靠得很近,但心靈距離卻無限遠。
敝人覺得,
現代社會是寂寞的,充斥著冷感的色調,
那些片段的憂愁集結起來,就成了滿腔淒清,
大寂寞襲來,心園驟然荒蕪
---------------------------------------------------------------------------------------------
後記:
這場演講是5/10參加"政大三十講堂"的感觸,
至今將近一個月,
當時那種強烈的震撼感至今仍未消散,甚至歷久彌新,
化成某種強而溫柔的力量,在心中迴盪不去
當天不少人聽完林導演的演講,
就驟然淚下,
這場演講真的給人相當多啟發,這種啟發不是專業知識上的,而是心靈上的昇華
畢業季又來了,媒體又要祭出"薪資比一比"這種奇葩的新聞了,
理工沙文主義襲來,人文科系處處窘迫,
這是個難以轉變的結構現象,
無奈之餘,只能在此僅表示個人對於人文科系的支持
By 發霉的青春
2016.05.10 in NC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