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Dcard 企業營運與社群經營模式
講師: Dcard 狄卡 人資長 Helen / 行銷長 Voka / 社群經營長 Sara
一踏進 Dcard 的總部我們瞪大了雙眼,迎面而來的是一片龐大且充滿藝術氣息的拼接彩繪牆,作者不為他人,正是 Dcard 一次 Team-Building 的活動中所有同仁繪製、拼接而成的,好似無時無刻述說著,這家企業是如何將每個人的與眾不同融洽地連接在一起。跟隨著人資長 Helen 輕快愉悅的步伐,我們步入了員工專屬的休憩區域,架上擺滿的零食、在玻璃冰櫃裡成列的飲品使我們發出無限感嘆,如此周到的員工福利讓我們頓時陷入成為 Dcard 實習生的幻想中,Helen 說道:「企業一直堅持著放鬆、有彈性的工作環境,零食、飲料當然是必備。」此外,為強調休息的重要性,辦公室內索性放了一張床,企圖營造「無後顧之憂的工作環境」。
說到硬實力培養, Dcard 更是不遺餘力,企業不定期補助課程、講座以及書籍,並與顧問合作開辦內訓講座,重視每一位職員的學習需求,將其視為 CEO 般地培育,讓企業成為員工強而有力的資源靠山。而 Dcard 總部的裝潢擺設、空間規劃與員工制度無一不圍繞著員工的需求,並時刻透漏這家企業充滿活力與潛力的底蘊,「吃飽喝足,休息夠了才會有我們要的拚勁」Helen 如是說著。
Helen 打開簡報第一頁,放著一張東京奧運選手擺出「魯夫開二檔」的中二姿勢,對我們提出問題:「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除了「有趣、好笑」我們想不到更適合的解釋,但 Helen 卻提出了一項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見解—「共鳴」。除了趣味,選手們模仿動作的背後隱藏著對動漫角色強大能力的嚮往與認同,期望在接下來高強度的競賽中也能夠像其開外掛般出類拔萃,其中又隱含另一種韻味,因為有了「強者」,又或者說是「開拓者」的出現,群眾會在認同這些人的同時更新自己對於「頂尖」的想像,提高某特定領域的技術上限,就像 Michael Jordan 之於籃球, 林丹之於羽球,群眾會開始爭相模仿,最終突破自我,這就是共鳴。
相比於一般以「分享」為重的社群平台,Dcard 洞見了這個情境,並以「分享之上的共鳴」做為願景,創造了更具互動性的社群交流平台。
行銷長 Voka 為我們展示幾篇 Dcard 的貼文,逐一剖析要點。其一為「通路多元性與導流」, Dcard 正在經營的社群帳號包含 FB 、 IG 、 YouTube,且訂閱與點閱人數都十分亮眼,透過其他具影音功能的社群平台,彌補自身論壇型平台的缺口並做導流,一方面可以開發不同客群和增加內容多元性與深度,二來可以建立更穩固的企業形象並深化影音創作團隊的人物設定(如:Rio)。第二點為「風向與共鳴」,Voka 提到「關注時事以及每日貼文的成效」是 Dcard 行銷實習生的日常,除了時刻盯緊時事並確認是否符合平台 TA 外,透過逐步拆解貼文元素並找出大眾普遍喜歡的部分進行剖析,最終將重要元素過濾出來後與品牌本身做結合,才是一套完整的行銷過程。
Dcard 經營市面上少見的匿名文化,給予社群更大的言論包容空間,讓貼文討論與互動更加熱烈,而面對惡意網民, Dcard 採取了一項兩全其美的方式解決—主題看版管理:Sara 提到,Dcard 版面給予使用者很大的自由度與討論空間,從運動到影劇,只要經過審核,任何包羅萬象的主題看版都可以建立,並由一般使用者以「版主」身分代為管理。除了能夠有效限制惡意言論、網路霸凌的肆虐外,使用者們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主題去追蹤,看版的建立為此平台做好分眾自主化,同時強化企業端的管理效率與使用者端的歸屬感。
不定期的版主聚會與優秀版主獎勵也作為驅動誘因,透過良性交流與競爭讓各主題、領域的看版內容質量與互動性可以向上提升。
本次企業參訪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 Dcard 狄卡與我們分享作為一個「年輕」、「成長快速」的社群企業之經營要點與特色,透過目不暇給的案例分享使學員們能夠一步一步地揭開社群經營的面紗,受益良多!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