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生活都會經歷很多種的情緒及心情,是什麼事情會造成你開心或不開心呢?你都怎麼理解及處理自己的情緒呢?你懂得怎麼跟情緒共處嗎?情緒不只是喜怒哀樂這麼簡單,讓心理學家帶你來認識情緒!
在認識情緒前,先來了解情緒(emotion)與心情(moods)的不同。它們常常被混用,但其實不太相同:
(1) 性質:情緒常常由清楚的原因所導致,而心情是一種自由飄動沒特定目標且混淆不清的情緒狀態(Russell & Feldman Barrett, 1999)。
(2) 維持時間:情緒維持的時間很短暫,通常只有幾秒鐘到幾分鐘;心情則可以持續很多小時甚至數天。
(3) 成分:情緒可以被剖析出各種成分,可依向度分成不同類別(下面會提到),而心情可能只是人主觀經驗中的感受到的特性(Rosenberg, 1998;Russell & Feldman Barrett, 1999)。
由此可知,短暫發生、來源清楚的情緒是一種我們比較好觀察及理解的自身狀態,因此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情緒的本質!
對於情緒的組成,早期心理學家(Schachter & Singer, 1962)主張二因子論:
意旨夏辛二氏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外在事件發生時,會先有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呼吸加快等等,而生理反應影響認知反應。如看到朋友發過來的貼圖訊息而產生不舒服的生理現象,從而覺得朋友是不是對我有誤解而生氣,然而打開訊息後閱讀文字後發現朋友只是在開玩笑。此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時候生理激發所導致的情緒都會佔據我們的大腦,以控制我們對於事情的理解。此時應該理智告訴自己:「事情可能不是所感受到的這樣,我應該再多去理解事情。」便可以讓自己脫離情緒所帶來的困擾或誤解當中。
後來的心理學家提出更完整的情緒組成成分 (Frijda,1986; Lazarus, 1991b):
(1)事件發生:人與環境的關係產生變化
(2)認知評估:辨別是非
(3)情緒反應(自然反應):包括主觀經驗、情緒所帶來的行為衝動、身體內在反應(生理激發)、臉部表情
(4)情緒的反應:人對於自己的情緒及情境的反應
從中可發現這次心理學家將認知評估放在生理激發前面了,可見在很多情境下我們的認知會先介入從而影響情緒反應,我們可以藉此在事件發生時提醒自己甚麼才是最適當的情緒反應?而去改變後面的行為衝動等反應。
▌延伸概念
另外一個跟生理激發與情緒有關的概念是「激發狀態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指持續一段時間的生理激發會影響對於後續事件的情緒與理解,但人往往沒有意識到是前面生理激發所導致的情緒強化,錯誤將情緒歸因至後續事件。人在沒有意識與思想的情形下也會發生情緒。例如跑了四層樓的樓梯,後來有個人稱讚自己「頭髮不錯喔」,平常自己可能會覺得別人在純心稱讚自己,但這個時候就會覺得他對於自己態度輕蔑而覺得生氣。這也很類似佛洛伊德的替代(displacement)概念:將自己因為別件事所累積來的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多多觀察自己的情緒來源,避免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其他與原先事件不相干的人身上以造成誤解呦!
想看更多文章,你可以...
👉給這篇文一個愛心
👉相關文章:
【EMOJI存在於先天的情緒中嗎?從心理學角度談EMOJI!】- Emoji與基本情緒理論
👉追蹤FB粉專:小枕頭心理話
👉追蹤IG粉專:小枕頭心理話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