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理諮商,你心中是否有過以下想法呢~
很多人對於心理諮商停留在「只有心理狀況很嚴重的人才需要看諮商師」,會自我診斷「狀況沒那麼嚴重不需要找諮商師。」但是否要去看心理諮商這件事情其實決定權是掌握在有心裡困擾的人本身,而非諮商師。若覺得已經沒辦法藉由自己或是身邊資源的力量去負荷,就可以選擇去找諮商師,諮商師也不會因為你覺得自己程度輕微而將你拒之於門外,對他們來說,是對你而言重要的事才會讓自己願意花時間求助,因此會重視每個個案的傾訴。
很多人認為這個社會就是覺得說「看諮商的人是不正常的人」因此不敢去求助,一旦你也認同了這樣的價值,如此一來只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的惡性循環——人們都選擇隱藏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成為社會氛圍的一部分,沒有人挺身而出以自我經驗鼓勵他人於需要時尋求他人的幫助,導致自己跟身旁的人都選擇壓抑,若壓抑在心裡可能會長期影響自己的生活或是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更加惡化。
真正要改變想法的是在社會上存在舊式觀念的人,而不是我們去受這些風氣之影響。社會氛圍的改善是一個需要時間去磨合的漸進歷程,若有更多的人認同對於心理健康與心理資源的正確想法,相信社會也會多一點的人過更健康的生活。若心理還是對於他人的言語感到害怕,可以先盡量默默尋找資源,若需要詢問也可以私訊小枕頭問你解惑!
很多人在心裡、情緒上遇到困難,覺得非常之難受於是去找諮商師求助,把諮商師當作「救世主」,期望諮商師可以給自己仙丹服用,將自己的問題丟給諮商師「治理」,而自己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所有的情緒與生活都是由自己出發,若自己沒有從中試圖去做改變,諮商師也無法讓個人問題得到解決。
相信由任何管道去訴說煩惱、尋求解方的人都會發現——自我情緒與狀態的修復一定需要自己參與其中做出改變。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任何課程想必在老師教導過後都需要自己再練習精進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技能,心理諮商就像一門「探討內在的課程」,「諮詢師通過啓發、引導、支持、鼓勵,幫助求助者領悟到內心存在的衝突,矯正錯誤的認知,做出新的有效的行為,從而達到解決問題、促進發展、完善人格的目的。(心源文化)」經過諮商師的協助後,個人還是需要時間去適應新的認知想法或是做出行為上的改變等等。可以理解個人在經歷一些挫折、壓力或情緒困擾後會很因為想擺脫現狀而急於尋找解答,而世界上沒有萬靈丹,但可以有很好的指引者帶領自己超越原有的自己。
誠如前述,心理諮商就像一門「探討內在的課程」,課程通常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練習才能讓自己在某方面的技能上更精進,同樣地,心理諮商通常也是需要諮商師對於個人長時間地指引。若心中的大石困擾著自己許久,那相信要完全擊碎它也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去適應與執行,過程不會是一次到位,也不一定會都一路順暢,還可能會有點起起伏伏的感覺,但只要感受到自己是往好的方向行進,便是走在的修復或突破的過程上。
有任何對於心理諮商的問題及疑惑都歡迎私訊小枕頭的粉專,我們會認真閱讀每個人的訊息並細心回覆!
想看更多文章,你可以...
👉給這篇文一個愛心
👉相關文章:【心理疾病怎麼診斷?怎麼樣才算是心理疾病?】
👉追蹤FB粉專:小枕頭心理話
👉追蹤IG粉專:小枕頭心理話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