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皓明 律師
經歷:曾於北京、上海、台灣、新加坡及香港從事律師實務工作,執業以來協助超過百間上市、未上市公司之相關爭議。 2018年創立喆律法律事務至今已處理超過3,000件訴訟案件,且身為台灣法律科技的先鋒,不斷投入法律產業的科技升級。
小時候我一直認為自己未來是讀理工的料,因為我比較喜歡數學,爆炸爛的是英文!
人生轉捩點是貪玩的高中時期,我的計劃是這樣的,先上可以「輕鬆」的第一類組,等到需要收心唸書時再準備轉組考就好。本以為自己是計劃通,但卻荒唐到忘記轉組考的時間,錯過機會,後來就這麼留在一類,最後考上法律系。
上大學後我仍忘不了小時候的理科夢,一直思考如何透過「理工人」的角度去解決法律問題。在當時我修了一堂課程「法律經濟分析」,打開一扇思想的大門,讓我開始思索法律產業是不是能透過數據,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律師業界打滾了5年,我成功的「煽惑」幾個同學和學長,還找到能夠合作的工程師,合夥撰寫計畫書,順利拿到台北市政府的補助計畫,如火如荼地開始初次的創業之路。
第1項產品是「判決資料搜尋筆記」(Foreseer判決查詢系統),起因來自於搜尋「案件類似的過往判例」說服法官佔律師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能做出一個好的判決搜尋系統,甚至還能讓律師針對自己搜尋整理出的判例資料做筆記,如此一來,一定能增加工作效率。
殊不知,這只是一連串錯誤的開端!
你們知道創業者最常犯的低級錯誤是什麼嗎?
那就是「憑著自己的理想,架構出一個自認非常完善的產品,最後再讓群眾使用。」當時我們砸鍋賣灶、披星戴月地討論所有可行的功能、細節和增加便利性的做法,如何快速搜尋筆記、上色分段,耗時近一年才推出第1版成品。
然後才發現錯得離譜!
事實上,律師們工作忙碌,遇到緊急案件根本沒時間做筆記,頂多框出幾個關鍵段落,雖然立意良好,但實際推出產品後,才發現使用者「敬謝不敏」,投入大量時間研究的筆記書籤系統,使用者幾希,使用率更是趨近於零。
從失誤中站起來,決定繼續前進。經過幾天討論改變了策略目標,朝向「判決結果的判讀及統計」我們是這樣想的,如果能事先計算出預判結果,一定能幫助律師,提高委任機會。
這是第2個錯誤:沒有內部工程師,卻想做「以技術為競爭優勢的產品」。
很快地,我們發現判決文字的歧異性很大,只要調換一個字的順序,整句語意就有可能完全不同,再加上認知不夠完整,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需要請合夥工程師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修正。雖然我們非常幸運,找到溝通良好的工程師,但外部合作夥伴的缺點就顯現出來了。畢竟工作領域不同,溝通成本也會隨著更改的頻率和幅度增加,更改方向的原因很難清楚解釋,而工程師也很難短時間說明改動的困難以及風險成本。
錯估消費者的面貌是最大問題
錯估律師工作時間的比例,是我們遭遇的最大問題。律師職涯有許多不同階段,花大量時間做資料查找和結果判讀的,多半是初階受僱律師、合夥或主持律師,有經驗的律師更在乎的是與客戶接觸、獲取案源的管道,所以付費的往往是事務所的主持或合夥律師。
第1次創業算是很明確的失敗,投注了約700萬的成本、4個全職人員2年的時間,但沒有打造出多數律師願意使用的產品。幸運的是,這次創業並不全然一無所獲!
擷取了經驗,並分析失敗的原因,發現實際上透過判決能了解的案件資訊是有限的,畢竟判決是經過資訊篩選後的結論,很難在幾張紙內就呈現案件全貌;也學習到要做「法律科技產品」,重心仍在科技面相,一個團法律科技團隊裡,沒有內部工程師是行不通的。幸運的是,在這次創業的路上,我結交了同樣嘗試製作法律搜尋系統的適文、泓儒跟Kira,一個是台大法律念了1年後轉職工程師的怪咖、一個是得過紅點設計獎的設計師,另一個是曾在法國Dentons法律事務所歷練的行銷美少女。
聊了幾個月,我找上事務所最懂客戶心理的客服法務同仁Emily,4人決定做一些新的嘗試-成立一間法律科技公司。和初次創業不同的是,受眾不再從一開始就設定「所有律師」,而是專注服務一間事務所,也是我自己主持的「喆律法律事務所」。我們的願景是,透過科技讓每個人都能使用法律服務。
我們選定家事案件(婚姻)作為嘗試的開端。
理性面討論,家事案件數量夠大,Google搜尋量遠多於其他關鍵字類別,較有機會累積案件數量,類型化和流程化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再者,家事案件大多為非公開法庭,只要開跑,累積數據後,其他競爭者就不容易追上!
感性面來說,家事案件比起其他民事訴訟,對民眾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訴訟前後當事人的生活會有大幅度的變化,法律程序難免有門檻,因此我們開始經營「85010」這個主打離婚法律服務的品牌,主張「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法律服務」!
找對痛點,民眾反饋很直接
在做了些市場調查後,發現離婚法律服務領域有3個難點:第一,網路上完整的離婚案件資訊相當稀少;第二,沒有人能夠快速有效的提供當事人方向及信心支持;第三,也是非常現實的,完整審級的訴訟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金額,對一般民眾來說是個沉重負擔。
有了先前的經驗,我們不再好高騖遠,而是針對受眾需要,解決資訊搜尋困難的問題。2018年底,我們沒日沒夜的搭建85010網站,讓民眾只要填寫部分「案件資訊」,就能透過系統搜尋過往5年的判決資料,進行簡單的案件結果判斷。
成功找到受眾的「痛點」,帶來的效益是很可觀的!許多民眾都有案件分析的需求,造訪網站的訪客數量快速增長,詢問踴躍。在「案件分析服務」上線的第1個月,網站就有2,000次以上的流量,事務所也接洽14筆委託案件,包括2件離婚協議書撰寫和12件全案訴訟委託。
確定產品提供的服務符合受眾需求後,我們才開始投入較重的成本,包含架設「專案管理系統」,完整記錄案件處理經過,讓律師們花費更短的時間,得到更高的效率,不僅能快速追蹤案件的進度,查詢相關資料也非常便利!與「中租仲信」合作,推出分期支付,減輕民眾壓力;「回覆訊息的類型化」能夠服務更多民眾,降低等待回復的時間;也建構「民眾版的專案管理系統」,即使是完全不懂法律,也能透過系統了解案件進度,減少律師溝通的成本。
在同仁們的齊心努力下,我們在1年內回覆了近30,000名民眾離婚相關的法律問題,受委任了超過1,000件的家事案件!
打鐵趁熱,掌握時機拓展版圖
在家事領域獲得初步成功後,我們後續也進行許多嘗試,包括開拓新的法律領域(金貝殼),協助民眾在遇到債務紛爭時,能夠透過法律解決問題,也與專門處理大麻案件的李菁琪律師合作,處理相關案件;也增設了其他縣市的法律服務據點,服務不同區域的民眾。
這些嘗試。讓公司和事務所的同仁快速成長,目前已超過60位,即便如此,我們發現單靠一家事務所,要達成我們願景-「人人都能使用法律服務」,仍是緩不濟急。
導致民眾無法使用法律服務的最大障礙,是因為不清楚「如何找到能夠信賴的律師」。
為了打破這道高牆,我們開始計畫孵育新產品「法律010」,架構律師與民眾的媒合平台。民眾能夠透過律師過往案件履歷、其他當事人評價,還有律師個人的公開資訊,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律師。我們也透過法律010發佈文章,將艱澀的法條翻譯成簡單的白話文,不僅如此,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是非常重視的一環。舉例來說,搜尋「車禍初判表」的讀者,不只想了解法條定義和法律效力,也會想知道「如果對車禍初判表有疑慮,可以做出什麼反應」。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透過「法律010」,讓民眾在遇到法律爭議時,都能迅速找到適合的律師,以合理的費用,享受良好的法律服務。如此一來,民眾會慢慢更相信法律,也能真正感受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本文章發表於:工作。實習。打工心得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