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問題。
琅琅上口的「台灣是民主國家」,
但民主究竟是放肆言論的造神?
還是真實公共參與的最大友善化?
生活的可能性到底足以膨脹或拓荒到什麼程度?
獨立思考在幾歲之後可塑性即受到徹頭徹尾地毀滅?
抑或隨時隨地足以受到意識覺醒而拯救?
【紓困新媒體 X 青年觀察家】
向來號稱民主自由殿堂的台灣,置身其內的公民們是否真正值得信任,做出對的選擇與決定?媒體在建立公共領域與傳播知識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商業與資本主義觸角四處蔓延的台灣,加上科技載體限制閱讀篇幅,媒體快速走向娛樂八卦、瑣碎片段,深刻的文化、歷史、思想論述受到排擠,離不開手機、平板、電腦的青年首當其衝,接收訊息的習慣轉為分裂與短暫,青年具備不足的公共識與視野,逐漸無法以觀察家的角度辨別社會脈絡。
當今傳播廣度、深度、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語的媒體,其存在於社會不變的主流價值為何?在當今 The User is the Content 任何人隨時可以將想法藉由影像文字上傳到社群分享給所有人知道的時空環境下,媒體能夠幫助社會帶來怎麼樣的事實建構以及面貌呈現?群眾又為訊息傳播與意見表達帶來何種意義?閱聽者如何在如此龐大資訊量中去蕪存菁、獨立思考甚至創造媒體環境?媒體如何運用創新力量與閱聽者互動,進而產生新的社會希望、行動與價值?科技與媒體的交會是否創造出跨界人才以因應嶄新的服務產業模式?在意識型態論述成本幾乎為零的狀態下,應當怎麼避免媒體閱聽或製造傳播者,淪為盲目民粹的群眾?群眾智慧是可能藉由未來媒體達成的嗎?
【用演員的視角˝創造˝生活】
生存灑進了點魂魄性靈,躍然紙上地化為活存。闔上雙眼仰息於天地之間,你輕柔地感受到生命的節律流竄於你體內的血管與器官;睜開雙瞳瞪視於水火交融,你熾熱地瓦解於活命的深刻搖曳著你心上的脆弱與情潮。翻開生物學第一章達爾文進化論,無聲地你對於一切原始物種輾轉擺盪、生息、突變、印拓出直立人的掌紋詫異地讚嘆粒線體的母性。
蜉蝣重返原初純粹的寄託,化為大氣層各類化學元素的百分比、板塊游移衝撞造山創神的成熟度、銀河系際無盡塵埃的庇護所。而我們以禁止視線的恍惚之名,在風乾的灰泥上刻下文化殖民的佔領,在醃漬的壽司米表面拘留舌間味蕾的分貝,在模稜兩可的尼龍毛孔內輕啄色彩學的油漬,在保守的硬石間隙鐫刷出承載聲光色影的軟件,在右派的鬍鬚尾端天經地義霸凌起左派的敘事家。有人稱之為文明、有人謂之為進步、有人嘲之為演化,但不確定有沒有人記得什麼是「好好生活」。
【哲學思維 X 公民素養】
一名接受現代教育的大專青年,理想上應當在學習過程中獲取辨別訊息源頭與內容真偽、立論背後預設立場與組成元素、資訊內容架構脈絡關連性判讀,最後做出自身價值與意義的批判,並應時時檢視:當自己面對或發想資訊甚至是做出抉擇時,是否在形成判斷的過程中清晰意識到自我選擇的立場以及選擇該立場的理由?
事實上,台灣社會普遍給予這群人的評價是:倚賴父母供養生活開銷的「啃老族」、低抗壓性禁不起考驗一捏即破的「草莓族」、溫室中長大順從父母毫無主見的「媽寶爸寶」等,此般負面廉價的標籤氾濫於輿論當中,究竟在大專青年的培養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以致於訓練出一群被評為沒有想法、盲從主流、眼高手低、投降現實、對未來茫然的世代?
上述大眾或媒體的評判,僅是對於諸多現狀與事件的表面呈現簡化後的概括反應,或許是集體污名化、或許部分比例的大專生果如其然,但追究其結構元素與連動成因,都與當今大學生欠缺形成自身價值判準的意識、實質公民素養教育匱乏有關,當教育不再鼓勵剖析邏輯思維漏洞、檢視選取立場的理據、得出自我意見並能反饋省思的能力,一旦這個年輕世代陷落於困局及挑戰、接收到社會事件的衝擊時,該如何應對與處理呢?是否藉由練習面對「死刑存廢爭議」、「薪資破壞、高學歷低成就-國家要給幾 K 才算對得起年輕人」、「同性婚姻與多元成家」、「國家主權意識-當代兩岸統獨」、「肯亞遣返事件」等事件議題,除了情緒反射與經驗判斷,年輕世代能夠瞭解形塑一套思維系統的重要性?
▼費用(供餐)
陽明大學學生(學生會會員)-免費
陽明大學學生(非學生會會員)-100 元
非陽明大學學生-150 元
Sold Out
Order Time 04-22 to 04-23
2015 陽明學生會 Only
現本會會員購買
Sold Out
Order Time 04-22 to 04-23
限本校學生購買
Sold Out
Order Time 04-22 to 04-23
限社會大眾購買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