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騏 / 軟體產品經理
個人簡介
政大企研所畢業,工作5年左右,一直都是擔任PM (Product Manager),待過的產業包括金融、旅遊新創、加密貨幣,目前則在電商新創。另外也有在Medium寫文章,經營PM的生產力工具箱、生活實驗室及魔術好點子等專欄。
PM就職前
一、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的差異?
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產品功能發想,關鍵在「透過產品來解決目標使用者的問題」。
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時程安排和交付成果,關鍵在「利害關係人在的時程點內交付成果」。
以「客戶想買一台鑽孔機」來舉例,產品經理想的不只是鑽孔機,而是要解決「使用者想在牆上打洞」的需求;專案經理則是在產品經理規劃好解決方案後,核對解決方案的規格、安排資源(工程師是否足夠、是否有時間處理)以及在特定時程點完成解決方案。
但是在臺灣,兩個職位幾乎不分,常常要同時擔任這兩個角色。
二、產品經理所需能力
三、PM的種類和定位
PM做一陣子後進行職位上的分流,主要會分為以下三種。
四、如何準備求職
PM在職中
一、學習資源推薦 (Input)
二、Output的方式(如果只有Input而沒有Output的話就學不會)
三、盤點自己的技能樹
PM離職後
定期更新履歷
「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學習成為一個好PM也是。」
Ian Wu / 互聯網軟體產品經理
個人簡介
在科技業擔任產品經理4年,重視數據、使用者體驗與商業,具有多次從0-1的產品開發經驗。
產品經理的世界,不是單選題,而是探索(了解目標和問題,客觀性、重廣度、信度控管)經過資訊統整、問題拆解、邏輯分析,到價值選擇(主觀性、深度多、風險承擔)。
職涯探索框架
學習框架
如何職涯探索?把自己的職涯當作產品,從探索到價值選擇。
→看個人特質、能力+產業職位
→設定中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則是有中長期目標後,向下拆解制定
還是不知道怎麼下手?做自己的產品經理吧,推薦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產品經理的Mindset
公司的願景及使命、策略(包含長期、中短期、臨時或老闆需求)→透過產品來實現(產品的願景在公司願景之下,並透過產品完成公司的策略需求)→再發展出專案的層次(需求確認、開發、測試、部署、交付)→運營(客服服務、用戶經營、用戶數據)/商業財務(營收、利潤、用戶終生價值)
推薦學習資源
[產品經理知識 書籍]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專案管理全書》、《產品路線圖:從革新到蛻變》、《The Lean Product Playbook》
[用戶體驗入門 書籍]
《UX從新手開始:使用者體驗的100堂必修課》、《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
[商業思維入門 書籍]
《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
[PM Blog]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https://bit.ly/3mu9xyh
Project UP:https://bit.ly/36tZfbV
[PM 社群]
Product Tank Taipei: https://bit.ly/36u1mN5
Mr. PM 下午先生: https://bit.ly/36tZjIH
pm361° - pm知識社群: https://bit.ly/39Adhee
[PM 學程]
商業思維學院: https://bit.ly/36ynwOl
Takeaway
Q&A
Ian:若這個PM是指專案經理,可以自己發起專案或社團,那就是專案管理了;產品經理的實習真的比較少,可以去爭取校內社團高層級的幹部,練習帶一群人去做一件事情。
朱騏:我自己當初進國泰也是新鮮人,如果有職缺就有機會;隨著工作時間越久,職能就越會細分,能投遞的工作會也會越來越多,跟你進入公司時做的事情和被交付的任務有關。
Ian:可以成為新鮮人的選擇,但很痛苦,本身能力要很強。我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從0-1的產品開發,但我找這個工作找很久。可以先從小功能的地方做起。
朱騏:科系不用看太重,因為沒有任何科系專門在講產品。比較要留意的是技能,有些技能剛好某些科系會唸到,成為之後再補這塊技能時會花比較少時間。
Ian:每個科系都有自己的優勢,做Side Project,把優勢抓出來。
朱騏:第一步先想雜事是誰產生的,根據不同的雜事來源做作管理。過去接收到雜事會先寫下來,用時間管理的四象限(重要、急迫)。
Ian:雜事如果必要的話還是得去做。PM常常會做很多看似跟目前無關的事情,但退幾步來講未來也會影響。
朱騏:寫PRD的時間大概需要兩到三天就可完成草稿版本,更多時間是花在跟別的部門的人確認,自己要抓可以跟工程師開會的時間。
Ian:PRD重點不在花多少時間寫完,而是花多少時間去溝通,沒有標準答案,看怎麼溝通最順暢。
朱騏:我會希望自己能做到像他們一樣,把自己當想轉職那個職位。跑過流程之後會懂設計師和工程師的痛點。看自己的時間和學習意願,如果沒時間的話至少要懂專業術語和溝通的邏輯。
Ian:去學習這兩個領域的目的是要跟這些人去合作和溝通,如果發現自己沒辦法知道他們在說甚麼,就代表學的不夠深。有時候多學會更了解運作。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