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國家,烘焙是一種日常,烘焙產業較成熟完善,但在台灣,烘焙較像是一種休閒興趣,而喜歡烘焙的人不少,烘焙器具、社群,甚至是人才的培育卻來不及跟上所需,因此「烘焙找材料」就在這種困境下誕生了。
為了帶給消費者良好且適合的商品,每個陳列在烘焙找材料商城的商品,都在上架前經過試用及評審,確定品質符合標準後,再販賣給消費者。除了提供材料購買管道,烘焙找材料在臉書還擁有一個 4.7 萬成員的社團,分享烘焙筆記以及創業故事,另外,創辦人陳鉅儒與 Debby 常受邀演講,傳授社群行銷技巧或烘焙方面的知識,甚至在公益方面,也都有烘焙找材料的身影。
烘焙找材料的文化就是「聰明並勇敢的犯錯」。
關於犯錯,陳鉅儒也分享了快速試錯的案例,在要剛開始創業時,為了要決定主題,就做了不同主題的假網頁投廣告,並觀察受眾的反應,而其中一個網頁的訂單源源不絕,且大約一百個人就有六十個人留下資料,相反地,另一個主題卻只有不到一成的人留資料,因此在題目的選擇上,其他人可能一個題目做了幾個星期甚至兩三年,才發現錯誤,他們卻只花了幾個小時。
另一個例子則是在做頻道選擇 KOL 時,因為資源有限,必須謹慎考量,但原定兩個方案的效果都不好,導致進度停擺且感到緊張,在請教前輩後,才發現這個產業是需要透過介紹,需要大家一起聊天喝茶,才可以做成一筆生意,而不是一通電話打過去拜訪,修正成這種較貼近產業的方式之後,獲得不錯的效果。
陳鉅儒提到,一開始尋找供應材料的廠商時,常會被誤認為是網路商城的賣家,也因此吃了許多閉門羹,而在尋求前輩的協助之後,才得知必須先做出規模,等到消費者基數夠龐大時,自然就有廠商願意合作,所以從社群出發的想法就在此時萌芽。
而社群首要的就是建立信任感,但在初期社團沒有人願意發言,這時有個像是演戲的方法,安排若干個帳號開始發文,並在文章下方回應,並反覆這種發文再回覆的動作,之後就有成員會做一樣的事情,從一開始占了一日發文數量九成的暗樁,變成一天的文章都是成員發布時,就代表這個社群已經開始運作了,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個教練的感覺。
談到從社群過渡到商業時,陳鉅儒坦言:「一開始的確時常懷疑自己,不知道是否是對的決定,信任感與盈利如何平衡,是很難的一件事,不過後來發現,兩者其實是可以同時建立的。」如果能取得消費者更好的信任,消費者就願意做更多的消費,消費的同時,也能夠了解購買的喜好。例如詢問社群成員,某樣東西如果要賣的話你們是否會購買,而得到的答案也會是經營的方向之一,從中找到一些消費者喜愛的特點,發覺他們喜歡什麼食譜就提供該方面相關的產品,引起更多的討論。過程中不會只是單純的去做社群卻沒有盈利,反而是從信任感中去確認到底商業本質有沒有存在,信任感的底細越強,商業價值越高!
對於烘焙找材料,陳鉅儒認為一定要做到最大,不然就不要做。在他的願景中,要做的是一個虛擬的百貨公司,每一個樓層都有不同的領域,目前的產品代理、自有商品、老師聯名以及針對企業端等,現在的電商只不過是一個比較快速變現的管道,但並不會是最終的目的。
至於為什麼要做到最大,為何想要經營這麼多的面向?「因為我想對社會有影響力」陳鉅儒說道,像是在吸管的使用上,麥當勞禁用後能夠讓許多商家跟進,自己不希望烘焙找材料只是間咖啡店,即使明訂禁用吸管,卻還是被消費者詢問索取。
此外,當然還有利益報酬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為了讓加入烘焙找材料的同事取得良好的待遇以及福利,另一方面則是認為,在目前餐飲相關的科系中,薪資跟工作的價值並沒有對等,且這個情況多年仍未改善,但如果規模變大了,就能讓相關科系的學生進入公司實習,這件事情也能漸漸的被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追蹤我們以及按讚 FB 及 IG,取得更多最新資訊!
【 更了解 烘培找材料 】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