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Vivian
交大電子物理系、台大電子工程所畢業,在校期間曾擔任台大管顧社副社長及德州撲克社創社副社長,並曾參加過麥肯錫Scholar Program和擔任BCG的PTA,目前於BCG擔任Associate Consultant。
Yen-Shao
台大電機畢業後進入麥肯錫,從Junior Analyst做起,到Senior Knowledge Analyst,目前約四年。學生時期曾擔任台積電暑期實習生,興趣是旅遊和美食,而這些興趣剛好都能跟管顧工作結合。
一、顧問產業究竟在幹嘛?國際/台灣有哪些顧問公司?
Vivian
顧問在做的就是定義客戶的現況、和了解與目的地之間的落差,怎樣做才能達成目標。
對客戶來說就是有未解的問題所以需要顧問,而顧問的價值除了財務之外,也可能是併購公司(評估公司能賺多少錢、發展性如何等)、定價策略、發展新的市場或開發新產品,但總之最終的確是希望賺更多錢。
目前顧問的趨勢確實是將策略落地,因為現在資訊太容易取得,客戶知道的很多,只像以前依樣做策略不夠。
現在公司內有一些新的團隊都是由工程師組成(主要做AI、互聯網等),為了為客戶帶來更多價值,公司的服務越來越多元。
之前也遇到一個案子是想做CRM,公司內的工程師就直接把APP做出來。
-
顧問公司主要有MBB(McKinsey、BCG、Bain,台灣沒有Bain,最近的在香港)、四大會計都有自己的顧問服務(主要針對財務、稅務)、IBM、beBit(專攻使用者旅程)、APT(比較偏data,以服務零售業或銀行居多)
Yen-Shao
顧問的工作簡單來講就是幫客人提升獲利,以財務為指標,主要聚焦在營利事業的討論(NGO較少)。以「產銷人發財」五面向分析公司,看哪幾個有可能改善的空間。
策略到底是甚麼?到目標的路要怎麼達成就是策略,但現在顧問不只做策略,顧問公司慢慢轉向做落地,原因是越來越多顧問公司會做策略了,隨著網路發展,資訊較容易取得。
現在顧問公司會買現成的公司(比如做AI的解決方案相關的公司),並徵數據分析相關職位,跟顧問一起合作把讓策略落地;或是買設計公司、徵設計師,跟顧問一起協助客戶,做設計相關工作,顧問公司做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二、顧問工作的一天生活是怎樣的?
Yen-Shao Chen
以國外工作而言,忙的時候一睜開眼睛就開始做事,排定今天的優先事項後,利用通勤時間(搭計程車或飛機時)繼續工作及做簡報。到客戶那裡時,會由一個資深顧問帶三個顧問一起,並由資深顧問排定每個人的工作。跟不同文化的人工作需要適應,但很有趣。亞洲的case通常比較辛苦,在國外時就可以去吃當地美食。
Vivian
身為一個顧問通常不會在辦公室的位子上做很久,但入職後我就因為疫情所以不能飛了,變成最local的顧問。大中華區的case真的比較緊湊。
在進入case之前,通常各家管顧公司會競標,競標時需要很詳盡的企畫書,並會定出不同階段需要完成的事項,工作的一天就是由當初訂的目標倒推回來每天要做多少東西才能達標。
以一週來看工作上會有幾種活動,一是跟客戶之間的對談,每週會有不只一次的開會,和客戶溝通、看客戶對現階段的進度有怎麼想法,所以比較不會發生最後想出來策略的全部被客戶打掉的狀況;此外也有很多內部會議會和與老闆開會,工作中會有很頻繁、很密集的想法交流。
三、做過甚麼印象深刻/有趣的case
Yen-Shao
都是因為人有趣才會對那個case印象深刻。
做過最累的案子是工作40個小時中只有微休息1個小時;而有些案子因為做很久,所以和客戶變熟,到現在還有聯絡。
對新鮮人來講不管哪個案子都能學到東西,沒有好壞。
Vivian
有趣分成客戶的題目有趣或團隊有趣,當顧問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也很容易遇到各種背景的同事。
四、當初是怎麼接觸顧問業?是甚麼吸引我選擇轉換領域?
Yen-Shao
看到職涯中心的McKinsey徵才資訊,當初不熟悉這間公司,結果很幸運面試都過了就加入。
會進去有個原因是面試時主管很認真在介紹,很用心對待一個對顧問公司不熟的大學生。
Vivian
在台大念研究所時跟本來就對管顧有興趣的朋友去管顧社聽聽,剛好當時自己也對未來要做甚麼很困惑,不想直接去當工程師。當初在台積電實習時發現自己就是公司裡的小螺絲釘,也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最後有什麼成果,而顧問業平常就是和各個CEO工作,要去說服他們很有挑戰,而且東西可以直接落地。
此外,顧問業的組織比一般企業扁平很多,在管顧業做10幾年就可以到最高的位子,但其他產業就不能。
最後,管顧業很重視人,有很多培訓和學習機會。做完顧問之後,職涯很有發展性,當到leader層級出來就可以直接當其他公司的高層主管或自己創業。
五、如何進入管顧業?招募流程長怎樣?該如何準備?
Yen-Shao
面試時做自己,面試官看的是這個人解決問題的本質。如果不適合的方法就不要硬用,總之有邏輯的思考還是非常重要的。
Vivian
面試主要分為behavior question和case study,兩個的準備方法不一樣。
behavior question就是要確實了解這間公司、公司在乎的是甚麼、公司內的人看起來長怎樣、企業文化如何,想辦法在這5-10分鐘去表現自己適合這間公司。
可以把最常被問的問題都列出來,每個題目都提到一個故事,如何在短時間內表達自己、挖掘過去的人生經驗並包裝,這就是這部分要充分準備的。
case study就是要看你遇到困難時是怎樣解決。主要會分幾個階段,一是面試官會告訴你客戶的狀況,此時要定義問題、了解問題、列出工作列表;二是等到你問到對的問題時才會拿出圖表(很像解題),要想辦法保持自己思維的彈性;三是提出最後建議及總結,說明如果有時間的話會再做那些分析。這部分的關鍵是一定要把面試官當作自己的團隊成員,讓他有辦法做回應。
準備方法的話可以去看國外MBA的casebook,自己先習慣各式各樣的case和解決問題流程;之後找朋友對練,訓練跟人互動的臨場反應。另外也要跟朋友組study group,大約6-8人,一開始先把到面試之前每週要做的事列出,約每週一次練習,同時也有主持人在練習前和大家總結各產業特色和知識,可以一邊訓練自己表達能力和一邊累積知識。
在練習時可以做自己的dairy,把練習的過程、每次對練的評語都記錄下來。
六、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如何充實履歷?該在履歷上凸顯甚麼特質?
Vivian
以終為始,先從自己希望具備的特質思考,回推自己該做哪些努力或累積哪些經驗。
Yen-Shao
履歷要具體顯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用英文寫、不要寫錯字。
七、理工背景對管顧業有幫助嗎?有甚麼優勢?能如何運用在工作上?
Vivian
分兩個層面來說:一是你是否真的碰到理工的case,比如碰到電信或半導體產業真的就可以套用過去自己的知識;二是面對非理工相關的case,理工背景在過去的念書過程中,本來就會思考量測或實驗要如何提出假說再驗證,背後的邏輯訓練對管顧很有幫助。
我們公司每年會有一次訓練,會和各地的顧問合作,我發現理工背景讓自己可以在理解很複雜的東西時比較有效率,也不會害怕數學。
Yen-Shao
一是管顧解決問題的根本是用科學的方法,而理工科系所學的正是。二是量化的能力,能把問題變成數學模型,並且知道如何去量化評估這個解法。
八、管顧工作的缺點
Yen-Shao
一是工時很長,不健康、睡眠不足;二是不會有自己的時間;三是一個人的loading很大,需要面對長時間的孤獨和壓力。
Vivian
沒有自己喘息的機會,且身邊的人都超聰明,跟大家相處時都是直來直往,要有辦法接受其他人對你的feedback並很快接受挑戰、接受「永遠還是有比你更厲害的人」這件事,不能有玻璃心,一定要有適應這種挫折的調適能力。
九、管顧業之後的職涯發展道路為何?
Yen-Shao
進修、業界發展,去新創或大公司;或是留在原公司。
Vivian
一畢業就加入的話,通常就會努力到公司贊助你讀書或自己出來創業。若是曾幫某家公司做很久的策略、做到對該公司聊若指掌,也很常直接被挖角。
十、工作上/申請上遇到過甚麼挫折?
Yen-Shao
一是語言能力,在全英文環境下工作很有壓力,而且當對方聽不懂時就會沒耐心。當時自己的解法就是每天晚上打去IT Center問幾個問題,和客服人員聊天。(免費!)
二是一開始還是菜鳥時會因為同事無情的話受傷,但就不要管他,把自己提升比較重要。
Vivian
用英文真的超難,在學生時期通勤時間都在聽podcast,通勤時間都在聽,也曾經報名線上平台練習英文口說。
Q&A
1.想請問taipei office,一年會招收多少BA?多少人是台灣學歷多少是海歸學生呢?
Vivian:每年不太一樣,以去年來說,新鮮人就進來的有2-3個,而experienced hire有4個,總共6-7個,這樣算多了;今年只有2 new grad(都是台灣學歷),1 experienced hire(英國讀書),學歷是台灣或海歸不重要,只要英文夠好就可以了。
若是去國外唸MBA就另當別論,回來BCG就是Consultant。
Yen-Shao:平均BA 3-5個,8成是台灣學歷,每年不一樣,因為國外讀書的可能會比較想在當地找工作。
2.請問有看過進入職場多年後才轉行管顧業的例子嗎?如果有的話,他們原本是在什麼領域工作?
Vivian:experienced hire ,今年的過去是在英國JPM,去年比較多有經驗的,有Dell 、蝦皮、快銷品J&J,蠻多元的,你若是先有工作經驗,一定為被問:你的過去經驗,對管顧有什麼加分?只要有辦法應用、有takeaway就有機會。
Yen-Shao:各產業都有,有律師也有會計,也有銀行工作,有半導體,有代工廠過來都有。
3.以前聽分享,在管理顧問中,UP or OUT ,請問在工作過程中,會如何審核績效?很容易被fire 掉?
Vivian:在review 一個顧問,每年1-2次,meet or 超越 or under expectations,並給出1-5分對應的分數(1最好、5最差),不是一次5就馬上趕你離開,而是會透過過去學習狀況和進步趨勢再進一步決定,畢竟每人都有不熟悉的產業;基本上都是相信大家會成長的。
除非真的沒成長、沒有學習,那就真的很危險。
Yen-Shao:被fire 掉的機率很低,大部分都是辭職走的;半年評估一次績效,會有績效comittee,客觀同儕評論,會有資深同事代表你過去報告你的過去成績,然後訪問跟你共事過的同事對你的評價,被issue 2-3次,才會思考是不是要轉換跑道?
4.想請問以併購來說,如何針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值?較好的方法?或有推薦的書籍?
Vivian:顧問公司在case interview ,數學不會太難,加減乘除即可,面試官只是想看邏輯,只要知道簡單的幾個M&A Valuation 方法即可,例如:Industry multiple,或是簡單需要算cash flow,每年乘起來多少即可,不需要非常深入。
面試時,若有看不懂的縮寫、數據、算式,都可以問面試官,不用害怕提問,重點觀察你的邏輯,你的定義。
這中間可以自己下好假設,回應即可,只要說得有邏輯即可,他會觀察你的思路,不是追求百分百正確的數據。
Yen-Shao:合併後的營收和成本有沒有變化,估算EPS、本益比等,若真的要研究,看券商怎麼喊標價。
5.如果要去英國留學,目標是管顧業,請問大概要什麼等級的學校才能得到進入管顧的門票?
Yen-Shao:沒有一定,畢竟要看你申請什麼職位,不同職位的期待不一樣,例如BA,大多不限科系學校,當下表現比較重要;但若是看MBA學生,可能就會看美國top 10。
6.英文能力有甚麼要求嗎?
Yen-Shao:其實講的清楚就可以了,有邏輯就可以,只想知道你跟客戶如何互動,即使有口音也沒關係。
Vivian:不會因為你托福99或100而有差別,只是出國至少代表語言能力沒問題;最終會不會通過的關鍵在於這面試官未來會不會想跟這個candidate 工作?會不會敢把他放在客戶面前?
7.Hi Vivian,謝謝分享!您的興趣&課外活動多元(德州撲克&桌球校隊),我想這一定是履歷的亮點,但對沒有這些亮點的candidate 您有什麼建議嗎?或是其實在面試時,這部份影響很小?
Vivian:多元與豐富的經驗,都是在碩一開始了解管顧後才趕快補上累積的!回溯過去的故事,累積成現在的你,若還沒有,隨時累積都是來得及的。
這是履歷的小亮點,畢竟其他人都在銀行實習、很厲害的實習,所以有趣的經驗,可以讓對方留下深刻的記憶點;行為的面試問題,不會問很偏、很特別的問題,很多都是一般的問題,例如危機問題等,所以若你有更有記憶點的故事,會比較好。
Yen-Shao:做自己就好,不一定要做成怎樣的人,畢竟你即使很多Problem solving experiences ,但進去發現這工作不適合自己,也會不開心,倒是社會經驗蠻重要的,例如去打工、實習,或是志工的經驗。
Vivian:很多顧問是內向的,不是想像的外向,公司會期待多元的人;加上面試會問很深,所以做自己會比較有把握。
8.請問McKinsey 與BCG 的文化上與找的人,會有差異嗎?
Vivian:找的人背景不會差太多,這是兩間一樣厲害的公司,但兩間公司的人的確有點不一樣,大部分認為McKinsey的人比較外向,BCG 比較內向。而公司文化不會差太多,做事求效率,都是給彼此真實回饋。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BCG更像一個團隊,而不會是一個人獨立站出來,比較多teamwork 。建議可以跟不一樣公司的人互動看看,看你比較喜歡哪種人,當你都聊過,會比較知道自己比較像哪個公司的人。
Yen-Shao:多聊聊就知道。
9.想詢問一下Yen-Shao,在Mckinsey如果是應徵Industrial的Analyst,在Case interview的部分是不是比較有機會遇到Industrial的case?另外想詢問一下我看面試流程裡面有個10分鐘的自由聊天時間,不知道Mckinsey是怎麼看待這段聊天時間?TKS!!
Yen-Shao:不一定有很多industrial 的問題,看面試官的背景,但重點比較不是看你的產業專業經驗,而是你的邏輯思考。
面試者在休息的時候,會有公司的人來聊一下,重點比較不是針對面試能力上的問題,單純想多了解這個人,看是不是願意跟這個candidate未來合作,個性層面的。評估還是主要以case interview的表現。
10.請問管顧的excel 技能要很強嗎?面試時會考這部分嗎?因為有聽到分享要build model ,想說是不是要趁大學時,趕緊加強excel 技能,哪些excel 必學?
Vivian:沒有很常有這件事情;不像投行,需要面試測試,重點還是在邏輯能力。
Yen-Shao:沒有要很厲害的,進公司再學就好了,畢竟工程背景在校期間較少用excel ,進去再學就好了。面試時是需要issue tree,這是model 的思考邏輯,這才是面試會看的。
11.請問就你們的經驗,已經工作1-2年左右,如果想要轉職到管顧業,除了念MBA外,怎麼樣的職涯路徑會比較有機會呢?
Vivian:去年工作1-2年加入的,沒有要特別做什麼努力、也沒有MBA,沒有一定。
Yen-Shao:建議去官網看,是不是有專業的需求,specialist 的職缺方式進入。
12.為什麼Yen-Shao 會想要讀Ph. D 呢?
Yen-Shao:因為畢業後想當教授。
13.想請問常聽到,管理顧問的工作壓力很大,請問為什麼會比平常工作壓力大呢?是因為客戶比較趕?還是因為老闆比較要求?
Vivian:顧問公司很像租車公司,只是顧問公司是租人,租車就是開好開滿,又因為定價高、要值那個錢,所以是很挑戰、很緊湊的。此外,顧問公司很重視名譽,有沒有幫助到客戶,在業界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老闆的標準是很高的,因為期許有真的影響企業。
Yen-Shao:客戶要求高,老闆要求就高;解決問題是有時效性,例如產品策略,需要在一兩個月,訂定未來1-3年的策略。
14.請問中國大陸已高度國際化,台灣市場相對小很多的狀況下,兩邊辦公室的客戶/業務是否重疊?如果是,以公司的角度,為什麼還要繼續招募台灣辦公室的顧問?若目前在海外讀書,建議申請中國地區辦公室嗎?
Vivian:台灣辦公室的存在,除了是為了服務台灣的客戶、還是需要懂台灣市場以外,整個大中華區的人力是通用的,所以顧問很常旅行出差。BCG 大中華區是一起招募的,最後會再問你想要在哪個office。
Yen-Shao:考慮簽證的問題,若國籍是臺灣,公司還是會期待留在台北。台灣還是有些許需求,且還有歷史的因素,畢竟中國改革開放時間不長,台灣辦公室比較早成立。
15.聽完目前的分享後,感覺管顧頁需要具備的技能和一般所謂產業分析師很像(EX:MIC、IEK),而且也都會需要和人或者各領域專家大量溝通,想問問會覺得除了工作節奏的差異外,還會覺得有甚麼差別嗎?
Yen-Shao: 我們會處理跟人、跟組織有關的事情,跟group裡面的人,怎樣要到這些data,如何讓這些人被說服等,這就不會單純專業知識的問題。
Vivian:他們比較是產業趨勢、現況,但其實在專案中,還是有很多scope上的問題,例如企業關係人溝通、執行等,這些是產業分析師不會碰到的,但的確部分工作上是有重疊的。
16.請問申請PTA要怎麼準備比較好呢?面試流程跟正職面試是一樣的嗎?想知道PTA的工作內容
Vivian:PTA面試只有15分鐘,只需要解到framework,不用整個解完,重點放在剖析問題,快速建立framework,知識廣度要夠,但不需要如正職那麼深;面試時會有小的測驗,看完報告結果,問完3個關鍵問題。。
PTA是要消化大量資料、整理資訊;在採訪專家時幫忙打筆記,濃縮資訊、抓重點的能力要很強;或是實際收集資料,例如實際使用者體驗。提供這些給顧問,讓顧問有機會到下一步分析insight。沒有return offer。
但還是每次PTA經驗會有不一樣的狀況!
McKinsey : R&I intern 的話,比較是純做research,BCG 是比較完整的case,但McKinsey 是偏後勤小組,比較不會看到案子的全貌,summer intern 則是當一個真實顧問工作。有return offer 機會。
Yen-Shao:若有在做machine learning & AI ,麥肯錫有這部分的Intern招募需求。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