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業與經濟成長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 Production)
17. 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Partnership for the Goals)
最後,我們走進Impact Hub Amsterdam,看見組織如何扮演社會創新實驗室、孵化器、社群中心等多元角色,並提供社會創業家各種資源、輔導、靈感、合作機會,與擴大影響力的生態系統。其中,針對輔導進駐社企團隊國際化方面,Tamar(社群催化團隊成員)說,Impact Hub最重要的角色,在於客觀評估團隊在「創始/成長/規模化」歷程中的所在階段,確認其團隊管理、行銷、人資、財務等能力,是否已充分準備,足以擴大規模,並給予實際建議;通常,自認為準備好的團隊,往往還有許多方面待補強,所幸有Hub的輔導,得以先充實能力,再挑戰邁入國際。
Impact Hub場域的文化,不只充滿活力、趣味、彈性,更鼓勵試驗、擁抱失敗。唯有在市場實際實驗,才能確認創新模式的可行性;即便失敗,反而避免了時間心力投入的浪費,也是社群中值得交流的寶貴學習!
參訪尾聲,我們有幸參與週四晚上的Networking小酌交流活動,除了共同慶祝團隊的近期成就,更激發我們走出舒適圈,主動以英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家們交流;聽聞一個個改變世界的熱血大夢,分享台灣議題發展現況與見解;甚至協助建立荷蘭與台灣的組織連結。對照先前Impact Hub Taipei的參訪經驗,相較之下Impact Hub Amsterdam進駐團隊著眼國際的願景、社企創業社群規模及活絡程度,都比台灣開闊得多。例如發起於荷蘭的C-Change致力開發全球的SDG平台網絡、Triggerize投入非洲救助的文化行為塑造……台灣社企新創,往往聚焦在地,初期較少思考國際化、規模化的可行性。我想,同樣是小國社會創新,”先立下更廣的目標、更高的視野,再聚焦小處著手啟動”,是值得台灣的我們借鏡思考的!
荷蘭的組織參訪,一個個令人驚奇的創新見證,不禁引發我們探問,創新文化背後,深深根源於哪些關鍵文化因素呢?Cornelia為我們總結出三大要素:創意創新、集體合作、以人為本。回溯歷史根源──海平面下的國土,建立無框架限制的創新思考,面對挑戰無所不能;以貿易立國,培養對使用者的需求的重視、洞見;強國環伺的局勢,激發人民的凝聚與團結。反映在Amsterdam Smart City中,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概念,高科技不只是技術的運用,而是洞察人們的需求,達到真正”People friendly”的場域塑造!
荷蘭一半的人口,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切合著此地自由、開放、包容的價值。價值觀背景,鼓勵任何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大膽實驗實踐,且擁抱失敗、不批評。每個人的職涯發展,基於自身當下最珍視的價值與志趣,隨著不同體驗而曲折變換的人生軌道,是很正常的。我想,以上許多價值,都與傳統東方文化相去甚遠,然而瞬息萬變、開放時代下的我們,可以荷蘭為例,跳出框架規範,反思自我未來的不同可能──或許此趟永續研習,也將成為我們的生涯轉捩點,也說不定呢!
隔天,是最後的正式組織參訪行程;AFEW International對於疾病防治的不遺餘力、Vrijwilligers Centrale Amsterdam (VCA)平台積極的志工媒合,想必也將在我們心中,注入見解、感動與後續行動的啟發!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 荷比團 Day 13 心得經驗分享
永續發展,荷蘭案例,國外實踐,海外實見。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