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行程中,我們對Amsterdam Smart City (ASC)架構、阿姆斯特丹創新創業發展初步認識,也實際參訪創客空間Makerversity。與ASC核心成員Cornelia的交流討論中,我印象深刻的,是ASC身為創新平台,對於專案公眾參與程度的觀點:並非強求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其中,而是讓公民中已經有能力、有時間心力參與者,可以透過平台,更容易地合作、行動、達成目標。行銷推廣上,也以觸及到已有意願參與的社群為主,而不強迫其他人參與。
呼應著這幾天所參訪,推展永續的平台網絡、社會企業,認為:致力於自己堅持的價值,在既有關注此議題的社群中,透過實踐、獲得成功;日後當規模漸漸擴大、隨著故事的散播,自然會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或許人們未能意識到特定組織的存在,但大眾會感受到生活的改變,進而意識到此議題!
我想,也是由於資源受限,創新團隊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從議題同溫層、最容易吸引的社群(掌握利基、目標客群)出發,而非排山倒海一般改變所有人們的想法(開發新客戶)。在荷蘭,此類模式成功的前提,是原先規模就已夠大的社群、夠多有意參與的公民;或許,在台灣,我們仍須先努力提升大眾對於永續的意識,增進人們參與公眾事務意願;夠大的社會支持下,才能讓創新實踐發揮影響力吧!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 荷比團 Day 12 心得經驗分享
永續發展,荷蘭案例,國外實踐,海外實見。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