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淨新聞寫作要求中立客觀,所以將一切主觀傾注於此。-
媒體接近使用權,是每個人擁有的權利。
隨社群媒體發展,權利更容易被實踐。
可是為什麼,卻沒有因此建立起閱聽人和記者的溝通平台呢?
十一月,訪問了多位線上新聞人。
有位記者的忠告,在我心裡停留很久很久。
他說:「現在當記者還需具備更充足的輿論抗壓能力。」
他的語重心長來自PTT中的每個推和噓。
雇網軍操控輿論一直存在,直至前段時間浮上臺面。
輿論多聚焦於網軍對政治人物的攻擊,
且多數人認為媒體也是帶風向的工具之一。
然而,記者也會是網軍出征的對象。
網軍還可分為傭兵跟義勇軍,就是拿錢辦事跟自發在網路上發表攻擊言論的任何人。
以目前事例看來,傭兵的功能多為掌握輿論風口,
以此引出更多同陣線的義勇軍,擴張對輿論的影響力。
真正的力量,從來不在傭兵身上。
說回記者,傳遞客觀真實是本分。
身為營利媒體的記者,產出高點閱文章是職責。
兩者的矛盾存在已久,成為被讀者詬病的題材、網軍的利器。
這使臉書上每一篇政治新聞的留言處充滿著揶揄謾罵,
使撰寫不利某政治人物報導的記者遭政治人物的支持者出征。
受訪的那位記者,他看了那些激烈的言論。
我們對此充滿好奇,卻不敢直接將問題列入採訪大綱。
沒想到記者自己先提起了這件事。
得知我們看過那篇文章後,他述說了事件的緣由。
語氣溫和,臉上卻盡是無奈。
記者工作本來就高壓,隨時與時間賽跑,追逐著瞬間,書寫著歷史。
是一份不容易的職業,也肩負重責。
在大學的新聞系,媒體倫理更是必修的硬課。(不唸書根本很難成為記者)
下次對報導內容有疑慮的話,在留下酸言酸語前,也許能想一想,是否有更理性的表達方式。
若能建立起記者與閱聽者的溝通平台,有效率的傳遞閱聽人對報導的反饋,
能讓選擇新聞題材的主管更好了解閱聽人取向,
不同專業背景的閱聽人也能提供主管不一樣的新聞切入角度,
可以一同讓媒體的新聞內容更好更有深度。
© blink.com.tw
2 則回應
匿名
2019-12-29 02:39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1-06 02:09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