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六去看了VOGUE展,看完其實很激動很想馬上發篇文介紹裡面的展覽照片有多麼讓人驚艷,但後來沒發。
一來是太累了,拖著拖著就懶,二來是:VOGUE展給人的心靈饗宴直到一個禮拜後的現在,才醞釀出來。
我發現當下的感動其實是源自於視覺震撼。看到一張又一張精緻細巧、大膽前衛的照片,那種震撼直竄視網膜,銘刻到大腦裡。但過了一陣子,會覺得這些震撼有些浮於表面,並沒有沁入內心。不是膚淺的意思,有點類似:有心靈啟發,但沒有到心靈饗宴的程度。
(圖1:看到這樣的張孝全,能不心花朵朵開?)
(圖2:有種舞風叫waacking,就是源自於模特兒走秀or拍攝)
VOGUE展有一區是歷年雜誌封面,我們可以發現有兩個趨勢:
1. 瘦即是美的概念被傳遞
2. 女性自主被鼓勵
這兩個趨勢是看展當下就能察覺的,但更深刻的感受卻是最近才醞釀出來。
最近網購會發現,瘦=美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像是很多褲子會用「超顯瘦」去宣傳,就代表商家嗅到大眾追求纖瘦的價值觀,才會這樣去行銷。我不禁想,現在大部分人的確已經建立「過瘦過胖都不好」的觀念,但我們仍然會比較偏好纖瘦(說好聽一點:穠纖合度)。
Dcard穿搭版會被留言「身材好好」的原po,很多都是長腿、細腰、非平胸。可以觀察出很多人對於「好身材」的衡量標準有一定同質性。這邊當然不是要批判,普世審美觀如何本來就是那個時代的潮流,而且沒有人規定你要跟著潮流走,可以跟隨當下的大眾價值觀,也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一切由己。
不過要慶幸(?)的是,我們的年代不是VOGUE剛在美國流行起來的年代,那個年代追求的居然是「盈盈一握楚蠻腰」,聽起來很美,但照片看起來莫名詭異,感覺一掐就斷了…。雖然現在的model也是瘦得要命,但起碼不像50多年前的,瘦到感覺很「貧瘠、枯萎、虛弱」。
(圖3:瘦的很詭異的model,覺得她好虛弱...QQ)
然後第二個觀察到的特點是女性自主被鼓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女性的意識就逐漸崛起。可以觀察到1950年代開始的VOGUE,雜誌封面會出現Take a Job! 之類的標語,照片也會有女性主導戀愛的氛圍。
雖然那時候女性去工作,是因為要讓男人更能全心全意去打仗,但我覺得這也是女性意識升起的契機,或者說是轉捩點。
(圖4:二戰時女性被鼓勵去工作,原因是要讓男人專心打仗)
我覺得這樣很好,Emma Watson(艾瑪華森💕)在聯合國的那場演講我相信是女性主義的經典必聽演講(真的滿感動,而且用詞不深,不像有些財經演講簡直在考托福QQ)。她在演講中就有提到:如果要達到性別平等,那我們還有50年要努力。
很久以前我聽到這句話,會覺得滿沮喪,蛤,還有50年哦,等到那時候我都老了。但看完VOGUE展,頓時有種「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感覺。以前提倡婦女工作權的人,肯定也是如此,對於現狀不滿、無奈,但重要的是:他們奮發進取的精神會給人滿滿動力!讓自己覺得:嗯,以前的人也這麼努力爭取,我們現在有更多資源使用,也要更努力爭取性別平等。(一個找到同溫層的概念xD)
然後VOGUE展除了心靈感觸外,其實還會給人一種想加入時尚業的憧憬。畢竟它給人的意象(image)就是「精緻、艷麗、前衛、不設限、自由」,都是大眾會喜歡的特質。
不過光鮮背後的瘡痍也是不勝枚舉,「血汗、染料汙染、殺害動物、抄襲與被抄襲、金錢遊戲」,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知道、但有時(尤其是購物時)會裝作不知道的事情。
至於投入時尚業,我覺得需要很多勇氣,特別是如果你念的科系是很專業的(ex:會計、法律、資工),如果投入給人印象「不是那麼專業」的時尚業,大概會一直被問原因吧!
但時尚業真的很專業啊!我覺得在那樣高壓的環境(大概跟事務所的報稅季一樣可怕),能生存下來就是種技能了,更何況有時候還要求要會photoshop、UI之類的,這幾個軟體入門門檻都很高,不是說你看十分鐘的教學影片就能學會的。雖然網路上有課程可以學,但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固定撥時間出來學也很困難(嘆氣)。所以時尚業我個人覺得是很專業的行業!
不過自己是不會投入啦,雖然看個展覽會覺得「啊~好精緻好優雅」,但也不會當成志業,一是我沒啥時尚的敏銳度,二是我還有別的更強烈的興趣,會繼續往那個方向發展。但有機會的話還是會想去實習看看:P
對了,VOGUE展已經結束囉Q__Q
但好的展覽,會雋永地銘刻在回憶裡,很多年後我相信我還是會想起:2016的秋天,我看了VOGUE展。
By 發霉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