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發現mentor相關機制的活動,如雨後春筍般的跑出來
依筆者的了解,Mentorship 的相關機制,本來比較是企業內部,帶領人才的一個機制,讓老鳥帶菜鳥,或是主管帶領新人才們,透過手把手的方式,來教育與成長
而近期,很多都是個人或是一群人,在自己本身的工作外,另外創建的活動與計畫
比較成熟的有,Jumpstart Program 、XChange、甚至剛剛有看到一個提案的Mentor Program 、華人領袖100,之前好像有看過Q School(有其他計畫,也歡迎大家補充)
依照我的觀察,這些計畫不斷出現的原因:
1. 回饋的心態:
創辦者大部分都是頂大或是外商,而當初也是茫然過的大學生,所以正因為自己受到別人的幫忙,所以很了解那茫然的感覺,所以當自己有能力與機會時,會想要回饋
2. 有需求:
隨著資訊的多元,有些職位,讓更多人認識,但是,這些職缺還是有其神秘感,希望透過有人帶路,更了解如何準備
3. 人脈的規劃:
這些Program ,很多都是需要申請與面試,所以當你的bar 越高,目標的職缺越是高大上,在這樣的互相幫忙下,多少一定有人可以進到那個產業,所以在金字塔的頂端,你的人脈就可以更廣更緊密
4. 個人品牌塑造:
跟一些創業者一樣,基本上,創業/公司/其他專案,成為了他們對談中,比名牌更好用的裝飾品!其他人聽到,就會覺得好酷!但program 的部分,又更好聽,因為是NGO & NPO,更有理想與夢想的感覺
5. 幫自己的企業找人才:
透過這些機會,可以更合理的幫自己的企業置入性行銷,找到更好的人才(?)
6. 為自己未來或現在的服務或是商品鋪路:
我有聽說有些workshop,其實是有銷售其他商品,也有發現,有些人是因為未來的服務或是商品是相關的
7. 那群本來我覺得很還好的人,都可以搞一個這樣的program,那依我的能力,怎麼可能不行?
當然前提是,這些program 也逐漸看到他的效益,因為有利益,或是說,看起來有利益、或看起來很酷,這時候就一定會有人想複製你的模式,市場機制嘛,而這類型的program 主要是需要靠人脈,還有你的工作職稱,而這些無形資產,其實在特定階層的人,並不難,只是需要重新組織他們
基本上,面對這些Program,筆者認為只要能幫助到其他人都是好的,只是每件事情,一旦大量產生,背後一定有其他原因或是動機,所以單純想跟大家分享,若有哪些不正確或是值得討論的,也歡迎大家提出來!
© blink.com.tw
2 則回應
匿名
2019-07-17 16:10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7-17 16:10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