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還對歷史課本裡的殖民史有印象,應該對我接下來要說的不陌生。大部分的殖民者,為了快速了解不熟悉的地域,以便於統治,往往會啟動對當地原住民與自然資源進行深入調查,如日治時期台灣的資源調查、舊慣調查與人口統計等。然而,這似乎並非特例,而更像種習慣或天性,我們總傾向對未知世界的各種面向進行比較、區隔並組織(categorize),將大寫的Unknown切割成數個容易理解與消化的片段。圖書館內對知識體系的組織劃分,也正反映出了這種天性。
可笑的是,習慣進行差異劃分的天性也被用在人類自身身上,產出硬性切分我者/他者的最佳衡量依據。我們為了瞭解人這個龐大的優勢群體,竟自我箝制,發明出性別、性傾向、種族、膚色與宗教等標籤,除了劃定了我們自己對於「人」的既定想像界線外,更糟糕的是,所有標籤之下都隱藏了無數「好/壞」的二元對立價值觀,不屬於好的(我族類),就是壞的(異族)。久而久之,所有人類都習慣了有一套理想的人的標準,習慣了貼在自己身上的各種標籤,至今這樣的價值觀與邏輯系統早已根深蒂固,以致近日事件造成無數恐慌、憤怒甚至悲傷,全都因為人們不安於那套自始就十分扭曲的規則可能被動搖、改寫。一旦真的法條修訂完成,這些被妖魔化的他者便會湧進他們熟悉的世界,引來更多令人無法想像的罪與惡……。
關於近期婚姻平權議題上,一些不攻自破的反對言論,我想不需要再多說些什麼了。我只想說,我一直相信,人作為人,有責捍衛一些絕對不能揚棄的價值。例如平等。當一開始,遊戲規則就是建立在一定有人會站在高位,霸佔話語權,而另一些人只能站在低位,默默聽從所有指示,任人宰割時,它就理應被推翻。當然這並不容易,應該說比登天還難,很難期待等得到那樣的一天,但那是個目標,是個我們必須堅持的價值與信念。婚姻平權將會是一個開頭,如同太陽花學運,讓本就該開枝散葉的種種可能性,遍地開花。
附上一段我看一次哭一次的電影《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片段: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2016-11-20 23:42 #1
寫的真好!
0
2016-11-26 16:04 #2
@匿名 謝謝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