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rganizing for Social Change: Creating Value and Impact
課程主軸環繞在「第三部門」,包含定義、趨勢、影響力評估、組織型態與貫徹使命的關係、當前面臨的挑戰等等。課前觀看影片、閱讀文本,通過線上測驗後,再於課堂中由教授補充案例,討論並加深概念。
透過四次階段性的反思寫作(Reflective Logs),鼓勵學生思考在課程與專案後,自己觀點有何改變;提供完整的指引,強調並非僅背誦或彙整所學觀念,而是So What ── 和自己以往經驗呼應或衝擊後,日後自己的行動會如何改變,如何實踐。
很可貴的是小組專案安排,媒合學生與當地社會企業組織,以「組織帶給各方利害關係人的價值(如何發揮影響力)」為主題製作影片。不僅讓我累積跨國組員合作經驗,更有機會實際與社區農場Cyrenians Farm的志工、經理交流,參與在地農產合作社的年度大會等等,深入認識第三部門在蘇格蘭的發展現況,進而對照反思台灣的社企創業經驗。
【Cyrenians Farm Social Enterprise】
在農場夥伴們的支持下,我們用影片說出Cyrenians Farm的故事,更獲得行銷經理的肯定。
2.Social and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藉由各國永續企業個案及產業分析,從商業觀點理解社企發展現況與挑戰。以翻轉教室方式進行,每週課前須先觀看線上影片並閱讀個案,課堂中則由老師帶領,針對個案議題做討論。深入研討的紮實課程外,課後作業包含「綠色產業市場進入分析」「企業個案分析」(個人撰寫)以及「永續創業提案分析」(分組完成提案並於期末發表),綜合課程所學,活用圖書館的市場相關資料庫,培養評估永續及社會企業成敗關鍵的思維。
【UK Green Hairca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alysis】
【The Real Junk Food Project – Social & Sustainable Venture Case Study】
3.History of Art
既然來到以藝術學院聞名的大學,來到歷史人文薈萃的城市,當然不能錯過瞭解藝術史的機會!課程從研討何謂「世界藝術史」開始,強調不應只討論古典歐洲,或一味用西方標準評價美;接著每兩週輪流請不同教授講解巴洛克雕塑、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伊斯蘭瓷器建築、日本佛教繪畫等藝術史主題。小組討論課更結合當地資源,讓學生至「蘇格蘭國家藝廊」實際欣賞原作後,再互相激盪看法。訪問生與主修藝術史的同學一起修課,但評分方式不同,不須參與期末考試,而是以多繳交一篇英文學術短文(Essay)作為替代。
【Pure Land Buddhism and Japanese Paintings of Amida’s Welcoming Descent】
【Women in Dutch Golden Age Paintings: Paragons of Virtue or Vice】
專屬愛丁堡學生的資源與活動,錯過可惜!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