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我與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們,有幸成為「106年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的一份子,來到歐盟樞紐、社會創新國度──比利時與荷蘭,參訪呼應各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組織單位,見證綠色創新的理念與實踐。心得報告由行前期許開展;繼而闡述研習團於比利時的倡議組織、歐盟等官方機構觀察;駐歐盟代表處給台灣青年立足定位、放眼歐洲的勉勵;在荷蘭的循環經濟、社會創新實踐參訪;深入探討其永續發展脈絡,並與台灣反思比較;終於滿載而歸,未來的永續發展行動實踐及展望。
參與研習團的初衷,除了懷著對公益、環境的熱誠,對綠色消費、永續發展的好奇;也呼應著自身以往的經驗:循環經濟論壇、社會企業創業、海內外志工服務、友善農業參訪、以及參與綠色消費實踐等。我期許自己,在參訪旅程中,透過積極提問及交流,分享彼此參與永續發展推動的歷程及見解;擴展視野,見證社會創新實踐,並反思引進臺灣之契機與潛在挑戰;進而找尋,他國永續發展的成功推展背後,更根本的因素(如文化價值、歷史環境局勢等),對照思考臺灣,找出借鏡推動改善的方向;最後,培養深度視野與熱誠,在未來職涯中,從自身開始實踐永續發展行動,推動世界的正向改變!
在比利時,我們以參訪倡議組織等NGO為主。針對氣候行動、開發中國家發展等不同永續發展議題,從European Environmental Bureau、Climate Action Network、EurAc到CARE International等,各組織皆致力推動歐盟制度的修正,以及執行上的監督。實際運作上,協調無數組織,面對複雜的官方勢力,是彷彿愚公移山般,困難重重的龐大工程。然而,因為有這群人的投入,影響更為深遠的背景架構,不只能促進相關團體Bottom-up的順利發展,也有機會因為制度帶來Top-down的改變,觸及各國、歐洲、甚至全球每位公民!
而當我們參訪歐盟執行委員會,從偏向政府的角度切入,我們也發現歐盟在看議題、制定政策時,絕不會只看單一面向,而會經過全面性的評估,聆聽來自各界的聲音,一切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等目標。我想,歐盟也期盼成為國際中,永續發展的領頭羊;除了自身實踐,也透過影響力擴及他國。例如,提及「自由貿易」,往往有利大企業而不利中小企業或弱勢族群;歐盟在FTA方面,則在制度中納入永續專章、考量CSR(企業社會責任)等;在「循環經濟」方面也十分鼓勵。其他國家,若想加深與歐盟的聯繫,將更有動力為符合歐盟標準,而改善相關法規制度;由此,不只可見歐盟集體的影響力,也引發思考,或許Climate Action Network、EurAc等影響歐盟的NGO網絡,影響力或許也及於歐盟,更能間接影響世界!
當然,在此推動過程中,不只是透過政府、更需要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成熟的公民社會支持,方能打造議題推動的完整系統。反觀台灣,其實我們已訂下不少理念先進的政策,但未妥善落實。或許原因之一,也在於公民監督力量,有待加強;我想,我們每個人,不應只是一味抱怨政府執行不力、永續發展落後,而當同時反求諸己,平時更積極關注公共事務、政府實際作為,並主動發聲,以公民監督的力量,讓社會更能向前進!
來到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看見熟悉的國旗、面孔與語言,宛如他鄉遇故知一般,覺得興奮、溫暖。認識研習團背景及參訪重點後,部長鼓勵我們,來到布魯塞爾,應不只思考比利時,更要放眼歐盟,從此地的組織、交通、語言各方面,看見其身為樞紐的關鍵角色!
代表處組長們也以自身觀察,向我們勉勵,歐盟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向,或許也是台灣參與的機會。台灣以往的優勢及努力:例如資源回收、再生能源、政府綠色採購等等,都值得被世界看見。當然,這些早期政策,落實上還有許多挑戰──立意良好的政策,需要更多公民監督力量,或者以循環經濟為例,與其講求回收的效率,其實應學習荷蘭,從源頭就減少過度生產,真正零汙染。
或許歐盟在某些方面起步較晚,然而進步卻甚快,都是我們更要學習的。例如,在荷蘭,若政府支持的創新計劃成功,將鼓勵設立示範工廠等「LivingLab」,持續長期運作、創造就業機會、也歡迎各界取經。在歐盟之內,創新模式如果在其中一國成功,也能快速複製到其他國家。然而在台灣,政府等資金投入計畫後,往往終於成果報告就束之高閣,缺乏後續的動能實踐;這,是值得我們思考改善的!
最後提到,台灣青年應如何看歐盟?或許,不是歐洲不了解台灣,而是我們不夠了解歐洲、不夠了解自己。除了多認識、造訪、理解歐盟;與其一味執著於台灣與中國的區別,不如在呼應其人權永續等核心價值,充實自己的實力,才能與其平等對話,而非被動接收。「不卑不亢」地,值得學習歐盟者,研討並借鏡看齊;值得以己驕傲的,更要自信大方地分享。其實,我們可以從自身的文化(民俗、節慶、原住民)開始更深入理解,自信展現;其實,台灣的現狀,國際的處境,亦非想像中艱難!
進而來到「智慧城市」荷蘭阿姆斯特丹, 在Amsterdam Smart City (ASC)循環創新系列參訪中,我們有幸見證Makerversity創客空間、PlantageLab城市綠化空間再造(如照片)、NDSM老舊城區活化、B Amsterdam創業孵化空間等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與ASC核心成員Cornelia的交流。原來,ASC身為居中的創新專案媒合平台,對於專案公眾參與程度的觀點:並非強求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其中,而是讓公民中已經有能力、有時間心力參與者,可以透過平台,更容易地合作、行動、達成目標。行銷推廣上,也以觸及到已有意願參與的社群為主,而不強迫其他人參與。
呼應著行程中所參訪,以「平台網絡」為定位推展永續之組織與社會企業,認為:致力於自己堅持的價值,在既有關注此議題的社群中,透過實踐、獲得成功;日後當規模漸漸擴大、隨著故事的散播,自然會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De Ceuvel由自身園區的循環經濟成功創新,拓展至整個Buiksloterham城區再造,可說是成功案例。或許人們未能意識到特定組織的存在,但大眾會感受到生活的改變,進而意識到此議題!
我想,也是由於資源受限,創新團隊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從議題同溫層、最容易吸引的社群(掌握利基、目標客群)出發,而非排山倒海一般改變所有人們的想法(開發新客戶)。在荷蘭,此類模式成功的前提,是原先規模就已夠大的社群、夠多有意參與的公民;或許在台灣,我們仍須先努力提升大眾對於永續的意識,增進人們參與公眾事務意願;夠大的社會支持下,才能讓創新實踐發揮影響力吧!
還記得在ASC主題參訪尾聲,我們有幸參與Impact Hub Amsterdam週四晚上的小酌交流活動(Networking),除了共同慶祝團隊的近期成就,更激發我們走出舒適圈,主動以英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家們交流;聽聞一個個改變世界的熱血大夢,分享台灣議題發展現況與見解;甚至協助建立荷蘭與台灣的組織連結。對照先前Impact Hub Taipei的參訪經驗,相較之下Impact Hub Amsterdam進駐團隊著眼國際的願景、社企創業社群規模及活絡程度,都比台灣開闊得多。例如發起於荷蘭的C-Change致力開發全球的SDG平台網絡、Triggerize投入非洲救助的文化行為塑造……台灣社企新創,往往聚焦在地,初期較少思考國際化、規模化的可行性。我想,同樣是小國社會創新,「先立下更廣的目標、更高的視野,再聚焦小處著手啟動」「Dream Big, Start Small, Move Fast」,是值得台灣的我們借鏡的!
荷蘭的組織參訪,一個個令人驚奇的創新見證,不禁引發我們探問,創新文化背後,深深根源於哪些關鍵文化因素呢?Cornelia為我們總結出三大要素:「創意創新、集體合作、以人為本」。回溯歷史根源──海平面下的國土,建立無框架限制的創新思考,面對挑戰無所不能;以貿易立國,培養對使用者的需求的重視、洞見;強國環伺的局勢,激發人民的凝聚與團結。反映在Amsterdam Smart City中,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概念,高科技不只是技術的運用,而是洞察人們的需求,達到真正「People friendly」的場域塑造!
荷蘭一半的人口,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切合著此地自由、開放、包容的價值。價值觀背景,鼓勵任何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大膽實驗實踐,且擁抱失敗、不批評。每個人的職涯發展,基於自身當下最珍視的價值與志趣,隨著不同體驗而曲折變換的人生軌道,是很正常的。我想,以上許多價值,都與傳統東方文化相去甚遠,然而瞬息萬變、開放時代下的我們,可以荷蘭為例,跳出框架規範,反思自我未來的不同可能──或許此趟永續研習,也將成為我們的生涯轉捩點,也說不定呢!
究竟是什麼驅動荷蘭,在循環經濟、永續發展上,積極爭取國際領先的定位?走訪循環經濟園區Park20|20時,我詢問顧問Olaf。他認為,內、外部皆存在關鍵因素:內部能力上,荷蘭人們習慣集體合作模式,共同解決問題,如Park20|20便是人們對土地利用的共同合作成果。外部威脅上,荷蘭身為小國,依賴外國資源;在各大國相互角力的世界(中國勢力進入非洲、美國漸顯強勢等),荷蘭需要透過創新的模式,找出自身發展的路。
荷蘭與台灣,其實存在不少共同點:國土幅員不大;自然資源有限;習慣著眼短期的策略思維;近期創新領域十分蓬勃發展。當荷蘭透過各界合作、勇敢嘗試,不只高舉理念,更化為實驗實踐;我們更應激勵自身的關注、參與、倡議,讓永續創新,更廣泛地落實為社會發展的新嘗試!
從參訪比利時的歐盟「官方機構」、倡議制度改變的「遊說組織」、以社會影響力行動為主的「非營利組織」;繼而至阿姆斯特丹的社會創新模式「社會企業」或「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由看見背景制度架構,影響制度的撼動力量,漸而看見落實在社會的行動──每個關鍵角色各自有其優勢、有其限制;然而,當網絡串聯,通力合作,則有潛力如一片一片拼圖,共同創造永續發展的創新生態。多麼幸運,此行研習參訪,能夠從如此多元的觀點,全方位認識歐洲永續發展的推動模式。讓我們將既有的經驗與新靈感對照反思,對永續發展的創新實踐可能,更加深刻理解;進而在心中種下種子,回國後成長茁壯,成為帶動台灣及世界改變的正向影響力!
非常感謝教育部青年署的安排與策劃,讓青年有機會走出台灣,展望世界。經過於荷蘭比利時的親眼見證、親身體驗,以及每日深刻的討論反思,永續發展理念,已深植我心中,更啟發我未來的實踐行動。首先,我已陸續將參訪心得撰寫成主題文章,發佈於「永續發展參訪–Inspired」部落格,期盼向臺灣青年分享觀察洞見、綠色生活的國際趨勢與行動呼籲。此外,我也與夥伴報名參與「2017搖籃到搖籃跨領域實作工作營」,期盼對台灣的循環經濟推動更深入參與。此外,我也以OYAOP青年國際參與平臺台灣大使的身分,創立OYAOP Taiwan臉書公開社團,集結各國組織的青年參與機會資訊(論壇、志工、競賽、實習等),期盼透過社群分享交流,串聯全台青年走向世界,登上國際永續發展舞台。最後,在永續生活的實踐上,我不只將身體力行、以自己為媒介向親友推廣,更將落實於「三三吾鄉」社會企業創業實務中--從包裝到價值行銷等,更以環境永續為首要考量;與身障權益、友善農業相輔相成,以社會企業的力量,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 荷比團 總結心得經驗分享
永續發展,荷蘭案例,國外實踐,海外實見。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