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是我們2016 年春季的學期實習生 Final Presentation,有一小小實習生畢業典禮了 💓
過程中,實習生問了我一個問題,讓我覺得很有趣,但也蠻值得思考的
「為什麼Han 你這麼信任我們啊?」
在Blink 的實習,我們是以責任制的,跟我們自己的文化很雷同,實習生們有各自負責的專案,每週約定至少要過一次進度,可以來辦公室開會,或是線上開會,也會有一些訓練的講座,而專案過程中若隨時有狀況有問題,都很歡迎來辦公室討論,或是隨時約線上討論 :)
其實我們也曾經耳聞,有同學說在Blink的實習很涼,或許是這樣的原因吧!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看自己決定用哪一面看待 :)
或許跟自己以往的背景有關,因為之前在顧問業的實習經驗以及後來的外商銀行儲備幹部經驗,都是以專案的方式進行。加上我認為,若你真心找的是一實習而非打工,你會有的是自制力與積極,而追求的是自我成長,而非一味地等待,別人叫你做這個&做那個。
這樣的實習制度設定,也是因為我認為,透過實習,希望帶給同學的是:實際工作與學校學習的差異與驗證 & 到了職場上的態度。
1. 實際工作與學校學習的差異與驗證
每次問同學說:「你為什麼想要來實習呢?」除了「學習」外,最常聽到的是「想知道業界與學校的差異」,老實說,很多時候在工作時,沒有所謂的對錯,更不會有像老師一樣,一點一點的教學,若你期待的是有人一步一步帶著學習,除了學校中的學席,另外就是報名補習班等課程,或是參加講座來自我提升,但是到了職場,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己摸索、嘗試、然後再跟前輩請教與討論。
加上,行銷等職,職場上與學校最大的差異,在校內,行銷或許是把特定模型與概念放進去,做個簡報即可,但是在職場上的行銷常常是比較複雜繁複的,例如:你若是小編,你常常要上網找資料提供新話題,每天分享一則短文;你若是行銷企劃與執行,執行端無非要準備相關細節,若是實體活動,需要到現場執行&確認狀況,若是線上抽獎活動,協助分享與抽獎與獎品準備。
重點是,實際實習與工作,在每個活動與執行,可以獲得直接的數據與相關反應觀察,而能從每次活動中,如何擷取有效的資訊,來幫助工作與下一次行銷的修正,就看每個人的用心程度了,再加上一部分的經驗累積。
2. 到了職場上的態度:給你魚吃不如教你釣魚的方法
我不選擇一步一步教同學,而是直接丟一個專案,讓實習生全權負責,是因為創業的經驗中,我發現,與其一味地聽前輩說,最有效的學習,常常是自己認真執行過,然後跌了一跤,這時候有前輩與夥伴提出建議時,這種學習最深刻。
例如,長大後,你會發現,有時候爸媽講的是對的、他們建議是合理的,但骨子裡常常會想要叛逆,可能是因為一直念一直撈叨,可能因為你沒經歷過,所以當下你不懂苦口婆心背後的意義,但後來卻又常常驗證,爸媽講的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
在專案的過程中,一旦我們提了確切做法,我們相信實習生們一定會照著做,而我的觀察,台灣的學生不太會挑戰主管們的想法,所以我決定,一開始都讓同學們自行發想,而透過這樣的brainstorm 機會,然後開始辯論與討論,過程中我們會分享自己曾經試驗過的經驗,讓同學可以學著每件事情想得更廣,等到實際執行後,確切的數字出來,我們也會讓實習生們先學著自己分析,這些數字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後續,我們會再提供我們的經驗與看法,這時候,讓實習生們想的更深。
最後,我們願意放手讓同學做跟正職一樣的事,正是因為我們相信:疑者不用,用者不疑。而我們深信,會讓我們願意留下來的都是有潛力的人才。
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不管是學校的學習,或是實習,甚至是參與的各個活動與比賽,很多時候不是這個活動、這個老闆可以帶給你東西,而是你怎麼期許自己?想學習到什麼東西?你是不是很努力的去爭取到這樣的學習了?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