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有些時候,會被還在大學就讀的學弟妹們問說:
「該如何在大學時培養人脈呢?」
嗯…老實說,這個議題似乎有點太社會化了,我想反過來問:
「為什麼在大學時的你,需要人脈呢?為了未來著想?為了好找實習、好找工作嗎?」
網路上流傳著一句話:「30歲之前要用勞力賺錢,30歲到40歲之間要用經驗賺錢,40歲到50歲要用專業賺錢,50歲到60歲要用人脈賺錢,60歲以上要用錢滾錢。」會引用這一句話,是想表達,人脈要有意義。因為其實是在一段年紀後,人脈的意義,等於你也要對其他人有意義。
「人脈」的議題之所以熱門,是因為當你需要幫助時,有人可以給你一臂之力,尤其是到商場與職場上,這部分特別顯得重要,而這些所謂的「人脈」,可能是你本來的朋友或家人,從原本情感上的關係,進化成支持與幫助;也有可能是到了商場上,彼此有互利,進而保持的良好關係。
在大學時有這概念固然好,但我認為急不得,在運用與培養人脈前,或許更該先進行4種準備:
若你想透過人脈取得實習機會甚至是工作機會,這不是不可能,但依我的經驗,人脈(你認識特定的人)最多只是給你一個機會提早接受面試,並不代表一定錄取。且介紹你的人,也會考慮自己的推薦,是不是真的符合對方的需求,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轉介的人才,後來卻造成對方公司的困擾。所以,不管對方在業界有多大的權威,除非是自家開的公司,能全權決定人才去留,否則引薦人還是會依照你的日常表現與能力做初步的判斷。
因此與其不斷參加活動、認識人,倒不如先準備好自己的能力,成為那一位人人爭相引薦的人才。
人對未來職場有一定的積極與有野心是好的,但反之,這樣的野心與積極常常會導致,容易眼高手低,甚至是不自覺依別人的職位來定奪對一個人的態度,產生自傲或是現實/大小眼的表現。
會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為自己一開始在麥肯錫與花旗時,回到學校都有不少學弟妹們會相爭想認識;但開始創業後尚未有成績前,學弟妹們時常以面對廠商的態度佐以不太好的口氣應對,所以特別有這感觸。但這部分沒有任何斥責的意味,畢竟尚未出社會,不懂社會運轉的方式,名稱與職稱是最後認別一個人的方式,我自己也知道,在大學時的我,也難免有這樣的問題。
只是出社會後,深有感觸:每個人都有其背後的人脈與認識的人,唯有謙虛待人才是最保險的。且產業內起起落落,只要是人才,就有機會被挖角,你永遠不知道未來你們會不會遇見,以及是用什麼樣的身份遇見。
不可否認,多認識人是好的,除了幫助你更瞭解產業,有機會獲得相關insights,更重要的是讓你有機會多認識自己一點。且會想要提早培養人脈,我猜想這些學弟妹們,應該對自己理想的未來有些想像的,這時不如先將所謂的「人脈」擺一邊,專心往你想要的未來生活的地方試試吧!或許你對管顧業有興趣,可以參加學校的Consulting Club 、相關就業說明會、或是其他有關的活動都可以報名。你有機會認識在場業內的人,更重要的是能認識跟你有同樣目標與方向的人,畢竟在努力朝向自己夢想的路上,有一個可以互相砥礪的人,會更有動力。
若有機會實習,你的同事與老闆們,即是你在這產業中首先認識的人,這時不必為了未來的推薦信或是人脈引薦而刻意造作,單純成為好朋友,多多取經產業經驗,就已經相當受益良多了。
太利益的人脈養成,也代表容易被取代,畢竟只要有權有勢,誰都有機會擁有同樣的人脈/朋友,這樣的人脈建議不用太早就開始經營,因為只要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往上爬,這些人一定會跑來成為你的朋友。我認為最珍貴的,大學時期當每個人都一樣的時候,他可能是你同系的同學、可能是同樣興趣的社團朋友,之間是沒有任何利益關係,功利因素存在的。
所以不要再漫無目的地為了認識大量的人而四處奔走,擺脫所謂的「人脈」吧,多發展自己的興趣,多嘗試,多培養自己的競爭力,多交朋友,出社會後,你就自然而然地認識更多人,並在不自覺中生成世俗所稱羨的人脈網。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